儿童用药缺乏和超说明用药,专家如何解读?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0~18岁人口约3亿,占全国总人口22.5%,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儿童数量会越来越多。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儿童用药缺乏一直是国内关注的热点问题,但孙主任表示:儿童用药缺乏主要是指儿童用药制剂品种的缺乏,包括儿童专用剂型少、儿童适宜剂型不足、儿童适宜规格缺乏,并不是指儿童用药品种的缺乏。
由于儿童群体年龄跨度大,从新生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到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儿童的的生理代谢机能和器官也处于不断的完善中,其代谢能力、肾脏功能也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因此同一药物在不同年龄儿童的药物代谢分布特征是不一样的,因此用药剂量也应该处于不断的调整中。
低年龄婴幼儿吞咽机能不是很协调,常见的片剂、胶囊等剂型不是很适合喂服,亟待开发适合幼小孩童的特殊剂型,既适合吞咽,又可以实现剂量准确。避免现在药片靠掰的窘境。
“可喜的是政府已经制定了相关的政策和措施,针对罕见疾病药物研究也加大了投入。”孙主任相信更多的适合儿童用药会出现。
儿科超说明书用药问题更多是法律而非单独的医学问题
儿童超说明书用药在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有数据分析提示,全球儿童超说明书用药情况显示:儿童门诊超说明书用药率为19%~26%,住院为23%[1,2],另有研究表明:36%~92%的住院患儿使用过适应证未经批准用于儿童的药物,世界范围内新生儿和ICU住院患儿超说明书使用率更是平均高达80%[3]。
孙主任认为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问题,由于现行法律规定,药品说明书里的适应证等内容必须要经过临床试验研究,这些要求是近五十年间逐步完善的。这是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促成的,所有药品都或多或少地面临超说明书用药问题,只不过儿童人群更突出;但是目前,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民众对儿童临床试验研究的参与接受度普遍偏低,临床试验研究广泛开展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儿童超说明书用药是不可避免的,但超说明用药并不意味着就是不合理用药或试验性用药,而是经过广泛的成人用药经验和临床观察基础上,并有文献和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在2016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临床药理学组发布了《中国儿科超说明书专家共识》。临床医生为了患儿的治疗,会通过医疗规范的管理,在成人用药经验充足的情况下,试探性的使用,并在药物使用前告知家属,并征求家属的意见,共担风险。孙主任表示,超说明书用药并不仅是医学问题,而更多是法律问题,不必过度解读此现象。现在各国政府都在鼓励药企进行儿童的临床试验研究,相信未来这个问题会有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近期内很难完全解决。
“量体裁衣”用药,治疗效果最大化
孙主任说,原来药物治疗是“千人一药,千人一量”,现在通过基因检测和血药浓度的测定,可以根据病人个体情况进行精确的给药和治疗,有望能够实现“量体裁衣”的目标。
基因是生命的密码,人的性别、长相、身高、乃至分泌代谢等均与之密切相关。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是不一样的,这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服用同样的药物,有的患儿效果非常好,有的患儿则对药物不应答,效果不好,甚至没有。通过检测基因,医生就可以选择适合患儿的药物、选择适合剂量,进行精准的治疗,进而提高疗效和安全性。比如检测基因之后,医生和药师可以发现该病人某个基因突变,可能对某些药物高敏或者不应答,可以调整药物的剂量或者选择其他的替代药物进行治疗,就可以提高疗效,并避免严重的不良反应。
在2014年,上海市儿童医院为进一步推动儿童安全用药、精准用药,成立了”上海儿童个体化药学中心”,并依托上海医学遗传研究所、上海市新生儿筛查中心、上海市儿童保健所等,以药物相关基因检测为基础,从而实现医学、药学相结合,目前已服务11个临床科室,并对20余种药物进行基因检测,如他可莫司、巯嘌呤、甲氨蝶呤、卡马西平等,提高了药物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
临床药师通过检测患者的药物相关基因,评判用药风险,并给出精准的用药建议。医生根据此建议,选择适合该患者的药物和剂量。通过药物基因检测结合临床情况,临床药师与医生共同协作,制定“量体裁衣”式的个体化给药治疗方案,使得药物治疗效果最大化的同时,不良反应能够降到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