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5月底,福州一名6个多月大女婴,发烧时被家长用一床厚厚的棉被捂汗,险被窒息,送院抢救17天后,因深度昏迷、多器官衰竭,治疗无效离世。
类似因发烧“捂汗”引起严重后果的事件并不少见,给多个家庭带来了无法弥补的悲痛。这正是由于对发热没有正确的认识及错误的退热方法造成的。
孩子发热了,有的家长会不知所措,有的不管方法对不对会采取立即降温的方法等等。如果处理不当,不仅会延误病情,有的还能掩盖孩子的病情。
要学会正确的退热方法,首先要了解发热的相关知识。发热是指体温超过正常范围高限,是小儿十分常见的一种症状,分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是身体对抗入侵病原的一种保护性反应,是人体正在发动免疫系统抵抗感染的一个过程。
正常小儿腋表体温为36℃~37℃,如超过37.4℃可认为是发热,分为:
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
发热分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每一个时期均有不同表现及相应的退热措施。
体温上升期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宝宝常有额头发烫、手脚皮肤有冷感、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寒战等表现。如发生寒战,幼儿此时可能会出现惊厥现象。这时候需要给宝宝进行保暖,并每隔20分钟用体温计监测体温,给宝宝喂食温开水,多摸摸宝宝的手脚,观察手脚温度的变化,是否由冷感逐渐转向温暖。可用热水泡脚,温度在40℃左右的温水,水要没过脚踝,抚搓宝宝的两个小脚丫,有利于血管扩张,又能减轻发烧带来的不适感。当体温高于38.5度时(有抽搐史宝宝体温高于38度),应服用退烧药。小儿常用的较为安全的口服退热药物有布洛芬混悬液以及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滴剂(蚕豆病患儿有一定的危险性,可能造成溶血,尽量不要用)。
高温期,此时体温已达高峰,宝宝常有皮肤潮红而灼热、呼吸加快加强、出汗、额头及手脚均发烫等表现。此时需把宝宝的衣服解开,使其充分散热,但要注意宝宝手脚的保暖,并采取物理方式帮宝宝降温。常见的物理降温方式有多种:
1、温水擦浴:适用于高热宝宝。水温应略低于宝宝的皮肤温度(即32℃-34℃)。皮肤接受冷刺激后,可使毛细血管收缩,继而又扩张,达到降温效果。注意擦浴时用力要均匀,轻轻按摩几下,还可以促进血管扩张。擦至腋窝、腹股沟、腘窝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稍长些,以助散热。四肢及背部各擦浴3-5分钟。温水擦浴后换上干净的衣服,并多给宝宝喝些温开水。目前临床已不推荐使用酒精擦浴降温,因为会损伤宝宝娇嫩的皮肤,并可能造成酒精中毒。
2、洗温水澡:更有利于宝宝散热,水温应调节在27~37℃左右。
3、头部冷敷:适合宝宝的一般发热,尤其适合低热宝宝。将毛巾用凉水浸湿后敷在宝宝前额部,每5-10分钟更换一次。也可将水袋中灌上凉水,枕在脑下。也可使用退热贴。
4、冰袋降温:高烧时可以做个小冰袋,包上柔软的布放在宝宝头颈下当枕头,注意每隔几十秒更换位置,以免宝宝皮肤被冻伤,切勿将冰袋放置在宝宝耳后、心前区、腹部、阴囊及足底处。进行上述退热方式时同时注意观察宝宝的状况,如果发现宝宝精神萎靡,或出现腹泻、呕吐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体温下降期,宝宝会出汗多,皮肤潮湿,注意进行擦汗,并将汗湿衣服换下。由于大量出汗,也会引起体液丢失,注意给宝宝补水,喝适量的白开水及果菜汁,其中果菜汁含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既能提高免疫力,也能补充水分,起到缓解发烧的作用。
按照上述方法,一般宝宝的发热都能顺利退烧。但发热只是疾病的一个症状,它只是病情严重与否的判断标准之一,要使体温恢复正常需从治疗原发病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