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食习惯的培养
良好的饮食习惯要从小培养,才能变成个人的行为,并能影响到长远,饮食习惯的培养包括下面内容:
1.按时定位进餐:
宝宝按时进餐能保证每日就餐次数。根据食物在胃中的停留时间,每隔3~4小时吃一次,这样胃里空了,宝宝有饥饿感了,吃起来胃口就好。定位进餐是指宝宝吃饭固定坐在一个位置,以后天天如此,通过环境的刺激可引起进食的条件反射,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做好了进食的准备。
2.有固定的宝宝独用的餐具:
如小碗、小匙、奶瓶等,使孩子一看到这些餐具就知道有东西吃了,于是唾液和胃液就会分泌,胃口就很好。
3.进餐环境安静、思想集中:
当孩子进餐时环境要整洁、安静,使孩子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要养成孩子集中思想吃饭的习惯,不要边吃边玩边听故事或做游戏,不要边走边吃,也不要在吃饭时批评孩子的缺点错误,这些都会分散进食的注意力并造成思想紧张,造成食欲不振和惧怕进食挨骂。
4.细嚼慢咽、自己动手吃饭:
周岁以后的孩子已能自己掌握各种餐具用餐,刚开始时可能掉饭较多,以后在大人的示范和带教下会慢慢好转,吃的姿势也会逐渐正确。要训练宝宝的咀嚼能力,还有助于腭骨的发育和食物的消化吸收,对一生的健康都有好处。从小培养良好的进餐姿势,如匙、筷、碗的拿法,口腔两侧咀嚼,喝汤时不出声音和正确的坐姿等等。
5.注意饮食卫生:
如食前洗手,食后喝水或漱口,不吃掉在地上的东西,不乱扔残渣皮骨,不用手抓东西放到嘴里等。
6.控制零食:
零食主要是甜食,营养价值不高,但味道香甜,孩子喜欢吃,所以不准孩子吃零食是做不到的,但可以做到饭前不吃零食,一面影响正餐的食欲。零食可在饭后一些时候吃,作为主食的补充。
7.尽量不挑食、不偏食:
孩子对食物总有喜欢吃和不喜欢吃的区别,什么食物都能津津有味地吃的孩子是不多的,但是不能只吃某几种菜,这会造成营养素的不足。在目前饮食结构中,肉、禽、蛋、鱼、豆腐、蔬菜,是主要的几种营养丰富的食物,要养成都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