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教程:合理选用小儿退热药
摘要:儿童使用退热药需根据年龄、病情和健康情况选用恰当的品种、剂型和剂量。退热药大多属于常用的非处方药,安全性和有效性都较好,但儿童不宜使用成人剂型。
发热即体温异常升高,是病毒、细菌感染或其他疾病引起的常见症状。体温高低不一定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
有专家认为,如果儿童体温达到38.8℃,但精力旺盛,无不适感觉,则无需进行退热治疗。当孩子体温超过38.3℃,但精神萎靡不振,烦躁和呈现痛苦时应予治疗。体温39℃以上的高热容易引起儿童惊厥,6个月以下儿童在发热时因病情变化快,都应及时治疗。
3个月内的婴幼儿应慎用
药物退热,宜多用物理方法退热。药物退热效果不好或用药退热后不到两小时体温又超过39℃时也应采用物理方法降温。药物退热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见效,在孩子体温突然超过40℃时应先立即采用物理方法退热。
儿童使用退热药需根据年龄、病情和健康情况选用恰当的品种、剂型和剂量。退热药大多属于常用的非处方药,安全性和有效性都较好,但儿童不宜使用成人剂型。专门供儿童使用的儿童退热滴剂、混悬剂和颗粒剂有分散性好,起效快,剂量准确和口感好等特点。
另外,药物使用说明书内容详细,用药剂量和每日用药次数对应于不同年龄段和相应体重列出,注意事项明晰。儿童服用成人的药片往往要拆分,剂量欠准还容易出错。药片黏附在小儿胃肠道某些部位上还可使稚嫩的组织受到刺激性损害。
阿司匹林即乙酰
水杨酸,是一种使用历史很长的解热镇痛药物。除退热外,还有消炎镇痛等作用。故对某些发热兼有明显炎症的患儿(如重症上呼吸道感染),能使堵塞的
咽鼓管再通或使吞咽通畅等。
但该药有胃肠道刺激症状、出血、水杨酸反应、皮疹或哮喘等不良反应,其中哮喘最多见﹙约占2/3﹚常用的阿苯片为阿司匹林与苯巴比妥的复方制剂,用于小儿退热一直受到临床的好评。
用于退热的药物一般是小剂量短时使用,较为安全。但该药可引起新生儿青紫症、肚脐出血、呕血和便血等不良反应,婴幼儿应禁止使用。
赖氨匹林散(来比林)是阿司匹林与赖氨酸结合的产物,毒性有所降低,可注射给药,见效快,3岁以上儿童可以使用。无阿斯匹林的胃肠刺激作用。常用剂量10-20mg/kg。可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如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在一些西方国家,小儿服用阿司匹林引起瑞氏综合征的现象屡有报道。该征是以急性脑病合并肝脂肪变性为特点的一种严重病变,但病因并未完全阐明。国内罕有阿司匹林引起儿童瑞氏综合征的报道。其个案多与患儿用阿司匹林治疗风湿热等疾病的长期用药史有关。
因此,除川崎病以外,许多国家已不再将阿司匹林用于儿童,国内并无严格要求,但要慎用。
阿司匹林尤其应避免作为水痘等病毒性疾病时的退热剂,因此时更易使儿童招致瑞氏综合征。在儿童目前仅限于儿童风湿病、川畸病等。因其药理作用弊多于利,故建议不应常规使用。常用量每次10-15mg/kg,每日三次,饭后服用,必要时4-6小时1次。
布洛芬退热快而平稳,退热持续时间可达8小时。该药虽为阿司匹林类似药物,但胃肠道刺激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阿司匹林,且易耐受,认为是安全可靠的解热镇痛药物。
儿童的用药剂量可依病情而定。一般每次每公斤体重剂量为5mg,高于39℃时可用10mg,需再次用药时应间隔6-8小时。加大剂量可增加持续退热时间,必要时每次每公斤体重剂量可达40mg。混悬液浓度100mg/5ml。布洛芬可单用,也常与其他一些药物配伍以增强疗效。
常用的复方锌布颗粒剂含有
葡萄糖酸锌,以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活力;马来酸氯苯那敏则可减轻感冒或流感引起的鼻塞、流涕和喷嚏等症状。同时该药可防治急性肺损伤,如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