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并非缩小版的成人,其用药种类、剂量与成人有很大区别,如何才能避免儿童用药中的常见误区?
五大误区
一、抗菌药物的应用
抗菌药物的合理运用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儿科医生应该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和不同药物,选用适合的剂量计算方式,总体来说体表面积计算最为科学。但新生儿及小婴儿应用体表面积计算剂量时可能导致剂量差异,应适当调整或运用体重计算,年长儿运用体重计算剂量时应注意不要超过儿科极量及成人用量。
儿科医生应根据病情轻重及药物本身理化性质,选用合适给药途径,可以选择口服给药方式时,应选择口服给药方式,重症感染或全身性感染则应选择静脉给药。
二、解热镇痛药物的选择
发热是小儿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所以解热镇痛药的合理应用是儿科医生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类药物按结构可分为四大类:
水杨酸类、乙酰苯胺类及吡唑酮类和其他有机酸类。其活性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可以单独应用,另一类仅作为配制复方制剂,不能单独应用。
可单独应用的活性成分包括:阿司匹林及其衍生物,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双氯芬酸(仅限外用),吲哚美辛(仅限外用)。
限用于复方不可以单独应用的活性成分包括:咖啡因,氨基比林,非那西丁,异丙氨替比林。
提示:资料显示布洛芬对于儿童用于控制发热时一般不会导致胃肠道反应,是目前临床常用的儿科退热药物。对乙酰氨基酚又称扑热息痛,主要用于解热镇痛,是小儿退热首选药物。
三、中成药的滥用
很多人认为“西药”是药三分毒,中药及中成药相对来说更安全,更适合儿童使用!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在国内的一项调查研究中显示,国内某学者根据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6年颁布的《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内容书写要求》和《中药、天然药物处方药说明书撰写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对45份中药注射剂说明书进行分析,仅有6种药物对儿童用药项进行了标注,占13.3%;在45份说明书中有14份未注明辅料,3份无辅料。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的复杂性,导致不良反应高发,因此对溶媒配伍,滴速等问题都均应注明。中药注射剂中常由于质量控制的问题存在蛋白质、鞣酸等杂志,易引起过敏反应。
四、免疫调节药物的滥用
免疫调节药物的滥用不可逃避的对儿童免疫系统造成了伤害,免疫调节药物主要适用于免疫缺陷、慢性细菌或病毒感染、艾滋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肿瘤的辅助治疗和某些皮肤疾病。临床常用的免疫调节药物包括生物来源的药物(干扰素、卡介疫苗、丙种球蛋白等)、菌苗类、多糖类、化学制剂、中药类等。
儿科医生应对患儿家长进行相应健康教育,改变将免疫调节药物当作预防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等常见病的“保健品”。适应使用免疫调节药物的患儿,则应该正规使用免疫调节药物,特别是针对肿瘤患儿,或者是部分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儿,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五、辅助用药的滥用
儿童从新生儿至婴幼儿阶段都处于生长发育的高速阶段,对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的需要量都非常大,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也越来越关注儿童的健康成长。如何正确评估孩子是否需要服用这些“辅助用药”呢?这可以交给专业的儿科医生来进行评估,但合理的膳食才是最好的“辅助用药”,具体资料可参照《维生素矿物质补充剂在疾病防治中的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六、自我药疗的风险
自我药疗是全球都存在的行为,合理的自我药疗可以减缓社会医疗资源的压力,但往往由于医药知识的缺乏,不能正确判断病情及商业利益驱使的错误推销,自我药疗在国内存在着重重的风险。据2012年国内调查显示:超过70%家长愿意对患有轻微疾病的儿童进行过自我药疗或已经进行过,但结果并不乐观,大部分得分为3——6分(满分为10分),在用药剂量和种类中有很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