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妈妈关注 > 儿童心理 > 培养“自律,自觉”孩子必须依循这些儿童心理学和环境学

培养“自律,自觉”孩子必须依循这些儿童心理学和环境学

2016-09-22 来源:森巴育儿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要培养“自律,自觉”的孩子,父母必须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来施教,父母必须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的教育方法要符合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森巴说:育儿这件事向来没有统一的方法,所谓“因材施教”,就是要具体环境具体分析,根据每个孩子不同的心理发展特点和环境来调整教育方式方法。

  要培养“自律,自觉”的孩子,父母必须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特点来施教,父母必须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采用的教育方法要符合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

  我把幼儿常规发展的心理发展从两岁开始简单分为三个阶段,两岁之前的孩子很容易建立规则,只要生活规律固定,父母温柔的坚持生活规律,基本没有什么困难。(温柔坚持是蔡氏教育法其中之一,意思是成人温柔地坚持正确的方法)

  第一个阶段是懵懂期,两岁到三岁半左右的那些孩子就懵懵懂懂,懵懵懂懂就是孩子没有思维的判断能力,不会思考深层次问题,完全是凭感觉、凭生理直接感受的行为反应。这阶段的孩子是为了证明自己是独立个体而需要自主权,所以表现很不听话。例如喜欢按遥控,喜欢丢东西等。懵懂期的孩子只要你满足了他的自主需要,同时给予安全感和关爱,他就会按照环境暗示建立常规。

  第二个阶段是无意识的反叛期,大概是三岁半到五岁左右,这阶段孩子开始上幼儿园,面对新环境的适应困惑,所以会延续了之前的反叛行为。同时为了表现自主意欲,于是往往为了反对而反对。

  第三阶段是选择性反叛期,大概是五岁之后,这时候的孩子是根据内容来选择听不听话,对自己有利的就听,没有好处的就不听。以下会介绍针对不同阶段孩子的特点和教育方法。

  一.“自律,自觉”的基础是安全感

  要孩子遵守规则首先需要有安全感,什么是安全感?大人往往有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以为多陪伴就是有安全感,于是有些妈妈几万块钱的工作也不做了,做全职妈妈每天跟孩子一起玩,天天看着他,但孩子不一定有安全感,他有的可能反而是监视感。孩子需要空间,不是说妈妈花很多时间盯着他,他就有安全感,你想想,如果你家里另一半天天盯着你,“怎么样啊,吃饱了没有?”“休息好不好?”“睡的好不好?”这样你不但没有安全感,可能反而会感觉到很大压力,就像有人盯着你一样。

  所以给予孩子安全感、关爱感是有技巧的,对于孩子来说,怎么才是安全感?首先是他需要见到你的时候能够见到你,他见到你跟你见到他这两件事是不对等的,很多大人搞错了,其实是他见到你他就放心,他不一定想被你盯着。是孩子有安全感,不是让大人有安全感,当他感觉到想要你的时候就能找到你,当他不要你的时候,大人就别在他面前走来走去。很多大人经常犯的错是经常围绕孩子问长问短,孩子不需要大人的时候大人就出现,当他需要大人的时候反而不出现。

  二.沟通不要局限语言,应该更多肢体动作和环境暗示

  第二个误区是沟通方法不正确,运用过多的语言,过少肢体接触。当孩子还是婴幼儿时候,大人的面部表情要丰富、笑容要亲和、眼神要像会讲话一样、手要经常轻轻的抚摸孩子,这些都是让婴儿产生安全感的方法。和这阶段孩子交流,大人讲话的语气应该让孩子感觉节奏很轻快、很舒服,如果大人的动作肢体语言缓慢就能够让孩子觉得很安全。

  当孩子开始能讲一点语言的时候,大人尽量不要用支配性语言,例如“你的腿赶快放下来”,还是幽默的说“我知道腿放下来很舒服,妈妈也想这样做,不过妈妈是淑女,淑女不会这样做”。

  尽量用同理心的语言取代支配性语言能够让大人尽快跟孩子建立感情,因为这样孩子才知道“大人理解我的感受”,这种感情传递不一定用语言,大人可以适当的时候拍拍孩子的身体,传递眼神,抱一下,孩子就越能感受到你的关爱。

  三.环境暗示,育儿神器

  建立感情后,环境的暗示也很重要,什么叫环境暗示?环境暗示就是不直接命令孩子,利用环境产生行为暗示。举例,当孩子小的时候,吃饭时都是孩子先吃,然后大人再吃。到孩子两岁了,能够自己吃饭了,在饭桌上隆重的为孩子摆一只碗、一把勺子,“两岁了,可以坐到桌子上一起吃饭了”,然后就不用管他了,当大人不管他,他看到你们每个人都拿着碗子自己吃,正常孩子都会模仿大人,拿起饭碗自己吃,最重要的是别管他,只要这个孩子在这个环境建立了充分的安全感,他会接受环境的暗示,在环境暗示中建立常规。

  但如果你说“两岁了,该自己吃饭了”,这样一说,孩子可能反而不吃了,因为你破坏了游戏规则,不是环境暗示,而是直接命令,这时候就不是自己吃饭还是喂饭的问题,而是“我听你还是你听我”的斗争。

  四.大人不在,孩子可能更会遵守规则

  我有一次到幼儿园看到一个插班生,面前桌子上放着几块积木,但手夹在大腿中间不动,坐着发呆,其他孩子都在玩,他呆呆的坐着,没有人去关心他的感受。我过去拿几块积木,在他面前摆弄,一开始他没注意,后来用眼神参与,我用肢体引领他的眼睛,他的眼睛就跟着我的动作,然后我就抓到他的注意力了,他开始用他的积木模仿我的游戏。

  这时候我就离开,留空间给孩子,很多大人这时候可能会跟孩子说“你应该怎么样、应该怎么样”,但我选择离开,几分钟以后回来看看,这个孩子已经很专注的进行游戏。

  通过这个例子说明关心不是语言的,是要用心去关心孩子,我看到孩子在那边发呆,过去关心他,知道他对这个地方没安全感,首先要让他有安全感,如果我一个陌生人突然过去跟他打招呼,会让他更不安全,但这是绝大部分老师可能会做的,我敢说一百个老师,至少九十五个老师看到这个孩子都会说“宝贝,叫什么名字啊,来玩这个”,这样反而让孩子更恐惧

  我很清楚怎么样能够让孩子有安全感的自然参与,我知道这个孩子需要的是引领,让他敢于去玩,我在他面前支持他,在他面前玩给他看,我没有跟他说“我叫什么名字”,我一句话都没有讲,但孩子首先是用眼睛参与,然后最重要的一步是我要离开,如果我不离开,孩子会有压力,我走开,留空间给他,让他继续玩,孩子就会在安全感基础下,跟随这环境暗示遵守规则进行活动。

  五.孩子故意跟你对着干,可能就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心理安全感

  正常情况下,在四岁之前,大部分孩子的常规都能建立起来,但如果周边的环境暗示不充分,爱和安全感不够,孩子就会故意跟你对着干,或者故意捣蛋,其实就是为了追求更多的心理安全感。

  心理安全感有两个极端,一是太多爱,太多大人主导的关爱是压力,孩子会想逃避,让大人别再管他。另外一种是大人过多支配孩子,孩子就反抗,跟大人对着干。

  我的观念是给孩子的关爱度的份量要适当,这样才能够建立孩子不偏不倚的心理素质。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后,就需要为孩子周围环境设计明确的常规暗示。

  建立孩子常规环境的元素必须是一致性,因为只有通过长时间环境要求的一致,才能够塑造孩子遵守常规的行为习惯。所以环境暗示的要求是:一、清晰性,二、一致性,三、重复性。天天都一样的,孩子很快就建立习惯,如果是周一三五这样,周二四六那样,孩子根本没有办法建立习惯。

  六.父母为孩子建立归属感的方法

  让孩子对家庭产生归属感很重要,父母首先是一定要关心孩子,关心孩子就是要读懂孩子的心,知道他的感受,比如说有一次我家孩子回来,脚上有一条很深的伤痕,我老婆跳起来问怎么了,但是儿子轻描淡写的说“没事儿,滑板时从楼梯摔下去了”,我老婆说“赶快送医院”,儿子有点不高兴,说“没事,没事”。

  等我老婆走了,我跟儿子说“挺好玩的哈”,儿子说“对啊,是挺好玩的,一下子滑下来确实很刺激,不过还是有一点痛”,我说“爸爸帮你消毒,以后小心一点,你受伤爸爸妈妈都会很担心”,如果是我老婆的话,她会说“有没有搞错啊,自己不会照顾自己,万一断了怎么办?赶快送医院”,谁的话可以听进去?肯定是我的,因为我的说话体现了理解和关心而不是责备。

  所以父母对孩子最重要是关心,比如说在外面集体活动时候孩子不敢上台表演,不要跟他说“上去啊”,这样是没用的,应该说“上去不容易的,很紧张呢,不怕,做一做,到你可以的时候告诉妈妈”,用心去关心、感受孩子。

  第二个是信任,信任是“我相信你会坚持做好”,不等同“你一定会做好”。父母不要用质疑口吻问孩子“行不行啊你?”一定要相信你的孩子会坚持做好。有一天我跟朋友吃饭,他说他儿子在考试,明天要考物理,他发信息问他儿子“考试考的怎么样?”他儿子回信息说“还行吧,不过明天考物理就没什么信心”。猜一猜我这个朋友是怎么回的信息?他说“我们暑假好好补课”。明天考试,你就跟孩子讲暑假好好补课,表示你觉得你孩子不行,就像打仗一样,将军带兵打仗,对士兵说“敌人好厉害,不要怕,万一死了我会好好安葬你们”,哪儿有这样的呢?一定要相信、信任你的孩子可以,一定能做到。

  但一定要给他多次的机会,前面一两次做得不对很正常,我知道只要你努力一定能做到,你不断相信孩子,孩子就可以,一定要记住,三十多年接触孩子的经验让我很相信一句话,孩子是说出来的,你说他可以他就可以,你说他乖他就乖,你说他是什么样他就是什么样。

  第三个是支持,就是在你必须出手的时候帮他一下,最好是在背后帮,不要抢功,要低调,要让孩子不知道,还觉得是他自己做到的,做父母的一定要在后面帮孩子,做一个默默的支持者,需要时才出手,还不要让孩子知道是你出手的,如果他知道是你帮他的,他就没有信心了。

  森巴说:育儿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爸妈不仅要了解基础的儿童心理学,还要举一反三,根据自家孩子独有的特点再改进具体方法。想必每对父母都已经修炼出对付自家娃的一套绝招,再加上蔡博士的指导,是不是对带娃这件事更胸有成竹了呢?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