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儿科频道 > 儿科治疗 > 儿童用药 > 小儿用药特点

小儿用药特点

2016-09-10 来源:医学界儿科频道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故儿科用药时应按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和儿童期3个阶段正确选择药物,合理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许多脏器、神经系统发育尚不完全,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故儿科用药时应按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和儿童期3个阶段正确选择药物,合理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

  1新生儿用药特点

  新生儿期生理和代谢过程正处于迅速发展和变化阶段,药物代谢和药物动力学过程也随之迅速改变,故其药物剂量不能单纯用成人剂量机械地折算,否则药物会过量而引起毒性反应,也可能因药量不足而影响疗效。

  1.1给药途径的影响

  1.1.1局部用药新生儿体表面积相对较成人大,皮肤角化层薄,局部用药透皮吸收快而多,外敷于婴儿皮肤上可引起中毒的药物有硼酸、六氯酚、萘、聚烯吡酮和水杨酸,故要防止透皮吸收中毒。

  1.1.2口服给药胃肠道吸收可因个体差异或药物性质不同而有很大差别,如氯霉素吸收慢而无规律,磺胺药可全部吸收。

  1.1.3注射给药皮下或肌肉注射可因周围血循环不足而影响吸收分布,一般新生儿不采用。

  1.1.4静脉给药静脉给药吸收最快,药效也可靠,但必须考虑到液体容量、药物制剂和静脉输注液体的理化性质及输注的速度。大多数静脉用药可安全地由护士给药,但戊巴比妥钠、地西泮等作用剧烈的药物在使用时有引起急性中毒的可能,应有医师配合。另外普萘洛尔、维拉帕米等少数药物较一般药物更易引起危险,故给药应更慎重。

  1.2体液分布的影响

  新生儿总体液量占体质量的80%(成人为60%),相对较成人高,因此水溶性药物在细胞外液稀释后浓度降低,排出也较慢。早产儿的卡那霉素分布容积较成熟儿小,,因而血药峰浓度较成熟儿高,可见早产儿和新生儿一样较成熟儿更易造成卡那霉素中毒,对听神经和肾功能造成影响。

  1.3血浆蛋白结合率的影响

  新生儿的血浆蛋白结合力低不仅是因为新生儿的低蛋白血症,主要是药物不易与血浆蛋白结合,因为新生儿体内血浆蛋白的性质有变化。另外由于胆红素、游离脂肪酸在血液中存在,就更减弱酸性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力。不易与新生儿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有氨苄青霉素、地高辛、吲哚美辛、苯巴比妥、保泰松、苯妥英钠、水杨酸盐等,磺胺药与血浆蛋白结合可与胆红素相竞争,且因磺胺药物对白蛋白亲和力比胆红素强,应用后黄疸患儿血中游离胆红素成分增多,代谢和排泄胆红素能力低下,加之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致使血中游离胆红素侵入脑组织,甚至造成核黄疸。安钠咖、氯丙嗪、维生素K、维生素K萘啶酸、呋喃坦啶、新生霉素、伯氨喹、磺胺类药物都可促进新生儿黄疸或核黄疸的发生。

  1.4酶的影响

  新生儿的酶系统尚不成熟,某些药物代谢酶分泌量少且活性不足,诸如水解作用、氧化和还原作用等生化反应均低下。如新生儿应用氯霉素后,由于缺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结合成无活性的衍生物,造成血中游离的氯霉素增多,使新生儿皮肤呈灰色,引起灰婴综合征;新生霉素也有抑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作用,可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磺胺类、呋喃类药物也可使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的新生儿出现溶血。所以新生儿用药时要考虑到肝酶的成熟情况,一般出生2周后肝脏处理药物的能力才接近成人水平。如新生儿黄疸不退,说明其肝药酶尚未发挥充分的解毒作用,应及时请医生处理或给予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治疗核黄疸)产生酶促作用,使胆红素排出。

  1.5肾功能影响

  新生儿肾脏有效循环血量及肾小球过滤率较成人低30%——40%,对青霉素C的廓清率仅及2岁儿童的17%。很多药物因新生儿的肾小球过滤低而影响排泄,导致血清药物浓度高,半衰期也延长。此种情况在早产儿更显著,甚至可因日龄而改变。青霉素C对出生0——6d者半衰期为3h,7——13d者为1.7h,大于14d可接近儿童为1.4h,至1——2个月才接近成人。氯霉素在新生儿半衰期为250h,而成人仅为4h。所以在新生儿或儿童时期,药物剂量不能相同。一般新生儿用药量宜少,间隔应适当延长。这些药物有氨基苷类、地高辛、呋噻米、吲哚美辛、青霉素和呋喃类,新生儿肾功能的成熟过程需要8——12个月才能达到成人水平。

  2婴幼儿期用药特点

  口服给药时以糖浆剂为宜;油类药应注意,绝不能给睡熟、哭闹或挣扎的婴儿喂药,以免引起油脂吸人性肺炎;混悬剂在使用前应充分摇匀。由于婴儿吞咽能力差,且大多数不肯配合家长自愿服药,在必要时或对垂危患儿采用注射方法,但肌肉注射可因局部血液循环不足而影响药物吸收,故常用静脉注射和静脉点滴。服用肠溶片或控释片时,不能压碎,否则其疗效下降,造成刺激,引起恶心、呕吐。

  婴幼儿期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患病后常有烦躁不安、高热、惊厥,可适当加用镇静剂。对镇静剂的用量,年龄愈小,耐受力愈大,剂量可相对偏大。但是,婴幼儿对吗啡、哌替啶等麻醉药品易引起呼吸抑制,不宜应用。氨茶碱虽然不属于兴奋剂,但都有兴奋神经系统的作用,使用时也应谨慎。

  3儿童期用药特点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对一般药物的排泄比较快。但应注意预防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因为儿童对水及电解质的代谢功能还较差,如长期或大量应用酸碱类药物,更易引起平衡失调,应用利尿剂后也可出现低钠、低钾现象,故应间歇给药,且剂量不宜过大。激素类药物应慎用:一般情况下尽量避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可的松、泼尼松等;雄性激素的长期应用可使骨骼闭合过早,影响小儿生长和发育。骨和牙齿发育易受药物影响,如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黄。孕妇、哺乳妇女及8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类抗生素。

  总之,小儿处于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在解剖、生理、病理方面有明显的特点,许多脏器(如心、肝、肾)、神经系统功能发育尚不完全,对许多药物极为敏感。且小儿肠管相对较长,消化道面积相对较大,肠壁薄,黏膜富于血管,通透性强,吸收率高,肾小球滤过率低,排泄功能差。而且小儿从心理上对药物的色、香、味及外观也有一定要求,故给小儿给药应将药理学、生理学及心理学紧密地联系起来。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