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夫妻听力正常,生出的孩子却听不到声音?父母是聋哑人,就一定生育聋儿吗?
据统计,我国残疾人群有8500万,其中听力残疾人2780万,居各类残疾之首。我国每年新生聋儿3万人,加上迟发性耳聋及药物性耳聋患者,每年新增聋人约6万。遗传因素是导致听力障碍的主要原因,其比例高达60%。
沈阳市妇婴医院在连续8年的筛查中发现,孕妇中有4.7%携带致聋基因,以往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的“一巴掌聋”和药物聋,从本质上说都是致聋基因在作怪。
如何避免生育出聋哑的孩子
专家表示,在备孕期间,夫妻双方就要来查致聋基因。如果已经怀孕,那么孕妇在孕期一定要来筛查致聋基因。一旦无法避免新生儿患有听力障碍,也可以让孩子在早期配备耳蜗等工具辅助听力,以免造成儿童语言、智力发育迟缓。
八成聋儿父母很健康
“患有听力障碍的孩子中,80%都是由听力正常的父母生下的。而遗传导致的听力障碍占所有听力障碍人群的60%。”专家介绍。对于新生儿先天性永久性听力障碍,除非有明确的妊娠期病毒感染,所有的听力损失患者都要考虑其遗传背景。即便是后天获得性听力损失,遗传因素也可能是重要的易感因素。
遗传性耳聋
遗传性耳聋是指由来自亲代的遗传物质,即致聋基因或新发生的突变致聋基因传递给后代,所导致的耳部发育异常、代谢障碍、细胞结构或功能异常,以致出现的听功能不良。专家表示,遗传性耳聋肯定会遗传给下一代的,但是下一代不是每个个体都会发病。他们中有的完全正常;有的出现听力障碍;而有的成为致聋基因携带者,将基因隐藏起来,遗传给下一代。
“一巴掌聋”和药物聋
都是基因注定
刚出生的时候没有听力障碍,却在长大后因为被打了一巴掌或者吃了药物而导致听力障碍,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身边并不少见。专家介绍,老百姓常说的“一巴掌聋”和药物聋其实也是致聋基因的问题。
“一巴掌聋”是由SLC26A4基因决定,携带SLC26A4基因突变的孩子刚出生时听力正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外力的因素,比如剧烈运动、头部外伤、感染等,听力下降致全聋。
携带药物性耳聋基因的人,一旦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就会导致终生耳聋。药物性耳聋基因由母亲遗传给孩子,且是100%遗传。
不论“一巴掌聋”还是药物聋,目前缺乏理想的药物治疗方法,唯有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可以帮助一部分聋儿恢复听力。
最好备孕就查致聋基因
“最好在备孕的时候就进行致聋基因检测。”专家介绍。基因检测不仅可以明确发生遗传性耳聋的病因,还可以指导夫妇生育听力健康的后代,结合专业的遗传咨询,有助于已育有聋儿史的父母,生出听力健康的宝宝。
夫妻双方通过检测后,如果发现均是相同耳聋突变的携带者,通过遗传咨询,可以对胎儿进行耳聋基因检测,推测胎儿听力是否正常;也可以通过遗传咨询,选择生育方式如胚胎移植前诊断,生育听力健康的后代。如果夫妇耳聋原因不同,则需要经过正规遗传咨询指导生育和进行风险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