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健客网 > 耳鼻喉科 > 常见疾病 > 中耳炎 > 如果宝宝会经常抓耳朵父母要警惕中耳炎

如果宝宝会经常抓耳朵父母要警惕中耳炎

摘要:婴幼儿时期,除了中耳结构不健全外,咽鼓管也没发育完善,咽鼓管短而直,管腔较宽,咽鼓管的生理性狭窄处还未形成,管道接近于水平位,如此,咽鼓管的另一端,也就是鼻咽部开口端就几乎相平于鼻底。

 什么是“中耳炎”?

很多宝宝得了中耳炎之后,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抓耳朵。

年幼的宝宝不会说,耳朵不舒服也只能挠、哭闹,很多时候,家长是看的耳朵有流水了,才发现宝宝得了中耳炎。

中耳炎可以说是幼儿常见病之一,发病率比较高,这跟幼儿的耳部解剖、生理及病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婴幼儿时期,除了中耳结构不健全外,咽鼓管也没发育完善,咽鼓管短而直,管腔较宽,咽鼓管的生理性狭窄处还未形成,管道接近于水平位,如此,咽鼓管的另一端,也就是鼻咽部开口端就几乎相平于鼻底。

因为咽鼓管的这个特点,婴儿患上呼吸道感染的几率高于成人,而且鼻咽部的细菌非常容易沿着咽鼓管咽口进入中耳,从而引发中耳炎症。因为这个特点,哺乳期的婴儿也容易患中耳炎,例如在采用平卧位给婴儿哺乳时,特别是由于哺喂太多、太急而发生呛奶,会使奶液进入宝宝中耳。

当化脓性中耳炎鼓膜穿孔脓液流出来时,宝宝疼痛会缓解,这时可能抓耳朵减轻了,但耳道开始流脓了。

患上“中耳炎”的症状

生活中,很多宝宝会经常抓自己的耳朵,此时父母可不要不当回事,因为宝宝的这个动作往往预示着他可能患上了中耳炎,所以父母们在遇到这种情况时就需要格外警惕了。

实际上,不少宝宝会反反复复地患上中耳炎,倘若没得到及时治疗,就可能会造成听力障碍,甚至会导致语言能力及学习能力差。

由于宝宝的表达能力尚不完善,无法明确说出自己的症状,所以父母不容易发现孩子得了中耳炎,但若是宝宝有了以下这些表现,那么说明其可能患上中耳炎了。

1、挠耳朵

倘若看到宝宝不停地摸、挠、揪耳朵,家长就要想到他是否患上了中耳炎。

2、发烧

如果宝宝连续3天发烧,体温在37.5℃以上,且服药后却持续不退烧时,父母就应想到宝宝有患中耳炎的可能,必须及早到医院耳鼻喉科检查。

3、耳朵积水

当家长发现宝宝的耳朵里有黄色分泌物流出时,且体温降至正常,发烧情况好转,这时就要注意了,因为有急性中耳炎已经鼓膜穿孔的可能。

4、摇头

当父母发现宝宝躁动不安,不断摇头,就应想到他可能是耳朵不舒服,需尽早去医院检查。

5、哭闹

当宝宝突然变得烦躁、爱哭,而且夜里一直睡不好觉,此时应立即带他咨询医生。

6、听力不佳

假如鼓膜里有渗出液就会导致人的听力下降。所以倘若你发现宝贝对你的召唤反应迟钝,叫他好几遍也不加理睬,那么就要赶快带他去耳鼻喉科做检查。

专家说

专家建议,宝宝患上中耳炎之后必须要看医生,遵医嘱认真接受治疗,切勿自行服消炎药,从而使宝宝未能得到彻底治疗而留下隐患,因此家长们应特别注意以下几项:

首先,一定要做好宝宝耳部的卫生。应及时防治感冒,因为很多宝宝得中耳炎都是由感冒引发的。

其次,调整宝宝睡姿,最好采用仰卧或侧卧,因为仰卧和侧卧的睡姿能够使宝宝睡觉时的吞咽动作增加,从而促进排出中耳部位的黏液,降低病菌存留的机会以及感染的危险。

再次,给宝宝哺乳时应尽量避免躺着喂奶,最好把宝宝抱起来,采用半座位哺乳。另外要让宝宝少含奶嘴,原因在于频繁的吸吮动作会使病菌从鼻腔后端进入咽鼓管的几率增加。

最后,给宝宝洗澡、洗头时,要注意不要让水流进宝宝的耳道中。假如不慎有水流入宝宝的耳朵内,要及时将宝宝的头偏向该侧,慢慢牵动耳廓,使水流出即可。

如已患病,要积极治疗,多饮水,注意口腔卫生,卧床时经常转换体位,上身和头部略高,避免鼻咽腔分泌物蓄积。正确擤鼻,防止将鼻腔和鼻咽腔的分泌物吹入中耳。用0.5%的麻黄素液滴鼻,收缩肿胀的鼻腔和鼻咽部粘膜,使鼻和咽鼓管通畅。

中耳炎对宝宝的危害很严重,父母一定要加以重视,在生活中积极预防,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排除威胁宝宝健康的隐患。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