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疾病,常由感冒引发。如果长期拖延不治或不彻底地医治,由急性转为慢性,耳朵流脓不止,轻的影响听力,重的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后果不堪设想。
其症状主要有:听力减退、耳部疼痛甚至剧痛,孩子会出现烦躁、哭闹、发热等。当外耳道没有红肿、脓液流出时,婴幼儿一般只会烦躁哭闹,父母常常不知所措。但若用手指轻轻按压耳朵,孩子哭闹加重,或用手来抓挠,或者发现孩子总是烦躁不安,耳内有黄色分泌物时,这时应该及时去耳鼻喉科就医。
为什么孩子更容易得中耳炎
首先,是孩子的体质比较差,比较容易感冒,这样的话,一些病毒、病菌就会通过咽鼓管逆行感染,进入到中耳里面,导致炎症的发生。
其次,孩子的咽鼓管未发育完全,比较短、平,鼻腔里的一些脏东西,可以毫无障碍地跑到中耳里。
第三,孩子的咽鼓管本身软骨弹性较差,咽鼓管比较容易塌陷,中耳就容易变成中耳炎的负压状态。
家长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中耳炎呢
?感冒后出现耳朵痛,频繁撕扯耳朵。
?耳朵里流出脓性的黏液分泌物,粘稠的鼻涕和黄色眼屎越来越多。
?持续一周不明原因发烧在38度以上。
?听力减退,对其他人说话没有反应,看电视会要求父母把声音开大。
?由于会有轻微的耳痛、耳鸣、耳胀,所以宝宝情绪不稳定。
?长期且频繁的睡觉打呼,反复出现脓鼻涕、鼻塞,或者清鼻涕,打喷嚏。
当孩子出现以上这些症状时,就要怀疑中耳炎的可能了。
为避免病情严重,家长们还是麻溜儿的带孩子去看医生吧!
如何预防中耳炎
1、预防感冒
预防感冒是预防中耳炎的基础,若不慎感冒应及时治疗。
在感冒期间鼻腔内的分泌物会增多,此时不可用手捏紧鼻孔擤鼻涕,因为这样可增加鼻和咽部的压力,使鼻涕和细菌通过耳咽管进入中耳,感染中耳炎。
孩子感冒如果鼻塞严重,睡觉时可将其头部垫得高一些。比如一周岁以内的婴儿,可以用比平时厚一点的枕头将头部稍垫高。
还要让孩子鼻腔尽可能保持清洁;多使用室内喷雾加湿器,以防空气干燥而引起鼻腔干燥、发炎,最终殃及耳朵。
2、避免平躺喝奶
如果是哺乳期宝宝,尽量避免宝宝躺着喝奶或哭泣,因为婴幼儿的耳咽管短而直,所以当宝宝躺著喝奶时,不仅容易发生溢奶或吐奶,奶水容易从耳咽管进入中耳,引发中耳感染。
建议平时喂奶时,须稍微抬高宝宝的头部。而躺着哭泣,泪水易进到耳廓里,加上分泌物和脏东西,容易引起感染。
3、避免感染
给孩子挖耳朵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耳内的皮肤粘膜而引起感染;给孩子洗澡、洗头时,可用干净棉球塞入耳道,尽量避免污水流入耳朵。
4、远离二手烟
让孩子远离二手烟,吸入二手烟可能使孩子的中耳炎感染率提高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