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脂瘤型中耳炎指的是上皮及角化物质的脱落以及一定量的堆积,从而向乳突、中耳等部位蔓延以及外扩,造成更大范围的累及,引起病变部位周围骨质的受损,严重的时候还可能引起其他相关的并发症。由于胆脂瘤型中耳炎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有所相似,但两者的病因病理、发病机制不同,因此在临床上医生需做鉴别和诊断,避免误判。
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临床表现
常见的胆脂瘤型中耳炎的临床表现有耳鸣、听力衰退、耳流脓等症状。一般患者在早期患病期间无明显的症状,耳鸣一般是耳蜗受到损失的结果,听力衰退的程度是因人而异,若患者的小胆脂瘤出现于上鼓室内,听力的影响较小,若累及部位为部分的听骨,则听力的下降不至于十分严重,若耳蜗出现了病变,则患者的听力会出现严重的受损。
胆脂瘤型中耳炎的病因病理
对于胆脂瘤型中耳炎的病理,目前医学上较认可的说法主要有化生理论、基底细胞层过度增生学说、上皮移行学说、内陷袋学说四种。其中化生理论解释胆脂瘤的形成原理是:焦化物质脱落后便堆积起来,化生的角化性鳞状上皮伸入鼓室或鼓窦。基底细胞层过度增生学说则说明了胆脂瘤的出现是基底膜遭到破坏,上皮移行学说描述的则是外耳道皮肤通过骨面向鼓室内深入。内陷袋学说解释的则是骨质出现损坏、囊袋肿大化、上皮屑堆积。
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检查方法
常见的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检查方法有影像学检查、咽鼓管功能检查、听力学检查、耳镜检查四种。其中,影像学检查主要的检查方式是CT 检查,可通过影像观测十分有大型胆脂瘤。咽鼓管功能检查主要检测咽鼓管的状况是否正常。听力学检查主要检查患者的听力状况以及听力损失的类型。耳镜检查可显示耳朵内是否有脓性分泌物。
胆脂瘤型中耳炎的治疗一般以手术治疗为主,治疗的基本方针为根治性去除病变以及隐患、降低并发症的发病率,尽可能恢复中耳传音的功能。常见的术式为乳突根治术、开放式手术、关闭式手术上鼓室开放等。具体术式的采用应考虑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的严重性、发病部位、听力受损的类型、咽鼓管的功能以及患者对各种术式的耐受力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