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方舟健客 > 耳鼻喉科 > 常见疾病 > 中耳炎 >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知多少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知多少

2019-03-01 来源:豫医汇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粘膜吸收,腔内形成相对负压,引起中耳粘膜静脉扩张、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强,鼓室内出现漏液。此时积液为浆液性,当病程迁延,腺细胞增生,分泌的粘蛋白、糖蛋白增多,积液可变成粘液性,严重者可出现“胶耳”。

 儿童的咽鼓管较成人短而宽,近于水平位,因此鼻咽部的感染容易扩散至中耳,再加上小儿免疫系统未完全发育成熟,也就造成了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高发。患病后,患儿会出现耳闷涨感,耳痛,出现积液时会听力下降,不会表达的小儿会出现哭闹、抓耳等行为。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和免疫反应有关。

基本病因

咽鼓管功能障碍一般认为为本病的基本病因。

(1)机械性阻塞:如小儿腺样体肥大,肥厚性鼻炎等。

(2)功能障碍:咽鼓管开闭的肌肉收缩无力;咽鼓管软骨弹性较差,当鼓室处于负压状态时,咽鼓管软骨段的管壁容易发生塌陷,再由于儿童咽鼓管的特点,很容易诱发;腭裂患儿由于肌肉无中线附着点,失去收缩功能,也容易诱发。

(3)感染:一般以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链球菌为主。

(4)免疫:儿童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全,抵抗力差,也是儿童分泌性中耳炎高发的原因之一。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理改变过程

咽鼓管功能障碍时,外界空气不能进入中耳,中耳内原有的气体逐渐被粘膜吸收,腔内形成相对负压,引起中耳粘膜静脉扩张、淤血、血管壁通透性增强,鼓室内出现漏液。此时积液为浆液性,当病程迁延,腺细胞增生,分泌的粘蛋白、糖蛋白增多,积液可变成粘液性,严重者可出现“胶耳”。

干预方法

(1)病因治疗:全身治疗,包括上呼吸道感染的治疗及抗过敏;治疗鼻咽部疾病:如腺样体手术切除等;保持咽鼓管通畅,咽鼓管吹张及局部用药等。

(2)清除中耳积液:根据病情的轻重可选择鼓膜穿刺、鼓膜切开、鼓膜置管等。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相关问答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热文排行

热门问答

用药指导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