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耳畸形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小耳畸形的病因
摘要:进行有意识的身体素质的锻炼。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及抗病能力,特别是育龄期妇女,以减少巨细胞病毒对胎儿的严重危害。
小耳畸形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小耳畸形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耳廓
发育不全。轻者仅耳廓较常人小,重者可全耳廓缺如,多伴有外耳道闭锁,中耳发育不良,但内耳发育多属正常。研究表明小耳畸形与怀孕早期的病毒感染、服药、精神刺激、或是经历过辐射、环境污染等因素有关。以上因素影响了胎儿第1、2腮弓发育,形成先天性小耳畸形。根据调查:在我国该病的发生率高达4000:1左右。
1、进行有意识的身体素质的锻炼。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及抗病能力,特别是育龄期妇女,以减少巨细胞病毒对胎儿的严重危害。
2、对于孕妇或有慢性消耗性疾病、免疫力低下等患者要注意保护,使她们远离传染源。
3、注意环境卫生、饮食卫生。
4、预防流感,除接种流感疫苗外,还需注意个人卫生习惯:
5、注意保持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洗澡、不要共用毛巾、口杯等日常用品,做到不随地吐
痰,以防接触传播流感病毒。
6、居室和办公室,都要经常通风,减少室内聚集的细菌和病毒数,保持室内清新的空气。
7、疾病流行期应尽量避免到公共场所,比如商场、电影院等人群密集的地方。与
打喷嚏的人要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
小耳畸形的病因
初为人母无疑是一件幸福的事情,但是在妈妈们兴高采烈的迎接小生命的到来之际,也别忘了检查孩子各方面的发育情况,尤其是对小耳畸形的检查。小耳畸形在头部和面部畸形中较为常见,深刻的影响着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接下来从胚胎学、
遗传学以及流行病学三方面为您解释小耳畸形的病因。
一胚胎学
耳廓起源于胚胎第一鳃弓(下颌弓)和第二鳃弓(舌骨弓)。在胚胎第5周,鳃弓的一部分将会发育成耳廓,大致在胚胎第5-9周耳廓发育成形。在胚胎第6周,外胚层和间充质在下颌弓和舌骨弓激活、增殖后出现6个小丘状隆起,1、2、3小丘出现于下颌弓尾部,以后形成耳屏、耳轮脚和外耳轮上部,4、5、6小丘出现于舌骨弓头部,发育为对耳轮、对耳屏和耳垂。6个小丘增生融合形成凸起的耳廓,第一鳃裂向内凹陷形成外耳道。在耳廓的发育阶段,胚胎受到遗传或外界因素影响,容易出现耳廓的多种发育畸形。
关于耳廓胚胎发育的实验研究已经有很多年的历史,但目前机制仍不明确。其中神经嵴细胞(Cranialneuralcrestcell,CNCC)在耳部发育中的作用研究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CNCC是一种多分化潜能
干细胞,是第一、二腮弓区域间充质的主要细胞成分,CNCC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迁移性。研究发现在小鼠中耳廓发育期镫骨动脉破裂会引起小耳畸形,CNCC不具有迁移性。妊娠早期给予维生素A,可干扰CNCC的迁移性。
二遗传学
先天性小耳畸形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是综合征的部分表现,常见综合有:TreacherCollins综合征,Goldenhar综合征,Nagar综合征,Miller综合征。
先天性小耳畸形的易感基因定位以及鉴别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但迄今没有研究结果。
三流行病学
先天性小耳畸形的发病率文献报道不尽相同,与人种和地域均有关系。最近的报道在我国的发病率是5.18/10000。男性多于女性(2:1),以右侧畸形较多见,双侧畸形在10%左右。小耳畸形的发病原因目前还部清楚,一般认为是环境和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中在母亲妊娠早期由于病毒性感冒、妊娠反应过重、家庭装修的有毒物质等都是可能导致小耳畸形发病的因素,有小耳畸形家族史的患者遗传发病率大致2.9%-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