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体发炎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
慢性扁桃体炎症的病理改变明显,淋巴细胞、网状细胞增生活跃,扁桃体肥大。小窝粘膜上皮增厚、表面角化过度或形成小溃疡。小窝口因瘢痕而狭窄,其内容物难以排除,常成为病灶。
1、急性扁桃体炎多发于儿童及青年,季节更替、气温变化时容易发病,劳累、受凉、潮湿、烟酒过度或某些慢性病等都是急性扁桃体炎的诱发因素。在正常人的咽部及扁桃体隐窝内存在着病原体,当某些因素使机体防御能力降低,存在于机体内的病原体大量繁殖,外界病原体又乘虚而(转载自中国健康网)入,因而导致急性扁桃体炎。
2、慢性扁桃体炎多由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或因隐窝引流不畅,而致扁桃体隐窝及其实质发生慢性炎症病变。有时也可发生于某些急性传染病如猩红热、白喉、麻疹、流行性感冒之后。由于细菌、病毒的感染,导致扁桃体隐窝内有脓性分泌物,扁桃体隐窝内引流不畅,窝内病原体滋生繁殖而演变为慢性炎症。
扁桃体发炎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很多人都有类似的疾病经历。一定不要忽视,要积极检查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的症状及注意事项!
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起病急,高热,咽痛明显,腺样体肥大,扁桃体肿大,吞咽时尤甚,可导致患儿拒食,检查可见咽部充血,肿大的扁桃体上面有黄白色脓点或脓苔,颈部淋巴结肿大。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主要治疗原则是抗感染,同时注意休息、多饮水、进食流汁饮食。
症状
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可发展为慢性扁桃体炎,其原因与小儿免疫力低下有一定关系。慢性扁桃体炎扁桃体中储存有致病细菌,细菌分泌的毒素不但进入血液和炎性分泌物被吞下刺激胃肠道,可引起小儿长期低热、消化不良、食欲减退,甚至可影响生长发育,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又可急性发作,同时细菌和毒素可导致机体发生变态反应,引起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和风湿性心脏病)、肾炎等疾病。
病因
由于细菌和病毒的感染,其中细菌更多见。病原菌多为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这些细菌通常存在于人的咽喉和扁桃腺隐窝内,在正常情况下,由于扁桃体腺表面上皮完整和粘液腺的不断分泌,可将细菌同脱落上皮细菌从隐窝口排出,因此保持着机体的健康。当机体因过度疲劳、受凉、局部受到物理或化学因素的影响后,抵抗力下降时,扁桃腺的血运减少、腺体分泌机能下降,上皮防御能力降低,细菌即乘虚而入,滋生繁殖,致使扁桃发炎。
诊断和鉴别
1、全身症状:起病急、恶寒、高热可达39-40°C,尤其是幼儿可因高热而抽搐、呕吐或昏睡、食欲不振、便秘及全身酸痛等。
2、局部症状:咽痛明显,吞咽时尤甚,剧烈者可放射至耳部,幼儿常因不能吞咽而哭闹不安。儿童若因扁桃体肥大影响时可妨不安碍其睡眠,夜间常惊醒不安。
3、检查:急性病客,面颊赤红,口有臭味,舌被厚苔,颈部淋巴结,特别是下颌角处的淋巴结往往肿大,并且有触痛。白细胞明显增多。
1注意事项
1、扁桃体肿大与扁桃体炎区别
许多家长一听医生说孩子的扁桃体肿大,就认为得了扁桃体炎。其实扁桃体肿大与扁桃体炎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位于咽部的扁桃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1岁以前扁桃体还未充分发育,扁桃体不肿大,得扁桃体炎的机会也不多,1岁后逐渐增大,4~10岁达到高峰,14~15岁逐渐退化,因此扁桃体炎多见于学龄儿童。学龄儿童单纯的扁桃体肿大(应称之为生理性肥大),无发热和咽痛,检查扁桃体无充血,无脓性分泌物,这是正常现象,不必治疗,同时小儿患扁桃体炎时扁桃体的大小并不表示其炎症轻重的程度。
2、不要轻易作扁桃体切除术
扁桃体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具有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功能,产生的抗体IgA免疫能力强,可抑制细菌在呼吸道粘膜的粘附、生长和扩散,对病毒有中和与抑制扩散作用,其免疫力在小儿期(3~5岁)最活跃,切除扁桃体将消除局部的免疫反应,降低呼吸道的抵抗力。
3、化脓性扁桃体炎是属于细菌感染
细菌在生长繁殖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代谢物,引起机体体温调节中枢改变而发热,在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治疗上,使用抗微生物药之后,细菌在短时间内被大量杀死,在机体内崩解,释放出大量毒术,导致了反而在使用抗生术后体温更高,这是一个正常的治疗反应,不必着急,高体温只需对症处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