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连性中耳炎如何治疗?
病因病理病机
是既往中耳感染的后遗症。化脓性中耳炎或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变程度足以损伤中耳粘膜时,可引起肉芽组织中的成纤维细胞产生新的纤维组织,或积液机化,这一过程可导致鼓室内壁粘膜与鼓膜粘连,甚至听骨链粘连固定。
临床表现
(一)病人既往多有中耳炎病史。主要症状为听力减退、耳鸣。
(二)鼓膜检查可见鼓膜内陷或萎缩、增厚、瘢痕形成及钙化斑(耳部彩图12)。原有鼓膜穿孔者,新生的鼓膜菲薄,呈半透明状。鼓气耳镜检查,鼓膜活动减弱或消失。
(三)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重者有时可出现混合性聋。声阻抗-导纳测试的鼓室导抗图呈现低峰型(As型)或鼓室负压型(C型),镫骨肌反射消失,以上提示鼓膜和听骨链活动受限、咽鼓管功能不良。
治疗
(一)积极预防和治疗病因,防止纤维性粘连。
增殖体肥大或鼻部炎症妨碍咽鼓管功能时,应及早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应及时作咽鼓管吹张、鼓膜穿刺或鼓膜切开,排出中耳积液,必要时可以留置通气管。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时,抗生素的剂量要充足,用药时间于症状消退后不得少于5日。
(二)手术治疗
粘连形成后,治疗困难,目前手术效果并不理想。有手术指征时,可在手术显微镜下松解鼓膜和听骨链的粘连固定,清除两窗的纤维闭锁,重建含气的中耳腔。为防止再度粘连,可在鼓室内留置硅胶或聚四氟乙烯薄膜,二期手术取出。
(三)听骨链广泛固定时,可配戴助听器。
如何看待中毒性眩晕?
病毒细菌性感染,药物、化学物质中毒,均可诱发眩晕,根据耳蜗和前庭损害早晚和轻重不同而表现各异,有的以眩晕为主,有的以耳鸣,耳聋为主。目前多见的是药物中毒,如抗生素,利尿剂、抗癌类药和其他铅汞等重金属,其中以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最多见,如链霉素、新霉素、卡那霉素和庆大霉素等造成的中毒,以硫酸盐链霉素中毒最为严重,在国内约占前庭性损害的12%。
因可干扰和破坏细胞蛋白合成,使前庭末梢和神经核破坏,甚至累及小脑和脑干,故中毒轻重与用药量多少不成正比,可能与个体易感性和肾功能好坏有一定关系。中毒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者在用药当日或数日后即出现症状,大多数为慢性中毒,常在用药后2~4周内发生,即使停药,症状仍逐日严重,数日后可达高峰,如继续用药,则症状发展更快,此期可历经数年。
中毒性眩晕的那种天旋地转的滋味恐怕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二,但若问眩晕是怎样引起的,那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回答得出的。这种对眩晕的无知酿成了两种不同的态度,这在日常门诊中是经常看到的:
一种是一旦发生眩晕便以为自己患上了不治之症而想入非非;
另一种是小事一桩,打一次吊针便可平安无事或不了了之。对防病治病而言,无论是持哪种态度都是十分片面而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