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由传染源污染的一般环境中,甲肝病毒可存活1个月,98℃加热1分钟、紫外线照射、含甲醛或氯的去污剂都可将它灭活。甲肝病毒在水生贝类里能存活3个月左右,在流行季节里对本病扩散具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水即使用常规氯浓度亦不能杀灭病毒;水源清洁但水管通过的地区被污染,仍可发生传播。潜伏期内的饮食、保育、卫生人员和爱喝生水、吃生贝类,都是引起非季节性广泛流行甲肝的病因。
甲肝潜伏期为2~6周
甲肝是典型的肠道传染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由于甲肝的传染性极强,这就导致缺乏免疫力的人吃进病毒后就会受到感染。另外,甲肝也可以通过日常生活接触传播,直接和间接接触都是重要的传播途径。甲肝起病较急,有胃寒,发热,少数病例有上呼吸道症状。突出症状为食欲减退、厌油、恶心、呕吐、乏力、腹胀、便秘或腹泻、尿色加深等。持续数天至2周,巩膜(白眼仁)、皮肤可变黄,尿色加深如浓茶样,大便颜色变浅呈灰白色,肝脏肿大,肝区在压痛或叩击痛,肝功均有异常。
慢性肝病最怕感染
患有慢性肝脏疾病的人,秋季很容易复发。这些患者的肝脏制造免疫抗体的能力下降,使得身体的免疫力低下,遇到秋季温差增大,如果夜生活过多影响了休息,就很容易发生呼吸道、肠道等感染,严重时产生败血症——这对负责解毒、排毒的肝脏而言犹如雪上加霜。不胜负荷的肝脏可爆发急性肝炎,出现恶心、呕吐、黄疸、食欲下降等症状。专家提醒,更多的时候肝病缓慢发作,症状隐蔽。
(实习编辑:罗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