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多国蔓延的寨卡病毒(Zikavirus),在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清华控股旗下博奥生物集团有限公司暨生物芯片北京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博奥集团”)仅用3天时间,开发出寨卡病毒30分钟快速恒温扩增检测试剂,目前该检测试剂原理性实验已经获得成功。此外,博奥集团已经应用新技术高效制备出了寨卡病毒的假病毒颗粒,可用于科研或产品开发的标准品或参考品。
近段时间,寨卡病毒持续困扰美洲及加勒比地区。我国大陆尚未发现病例,但国家卫计委已表示高度重视疫情防控,将寨卡病毒感染列入第二类法定
传染病。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教授卢洪洲表示,“在目前地球村的大环境下,如果仔细筛查,我国很可能也会发现输入性病例。”
据了解,寨卡病毒通过伊蚊叮咬传播,“如果孕妇感染,胎儿将受到影响,导致新生儿小头症甚至死亡。”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员李德新介绍,“小头症是婴儿头部出现非正常变小的一种罕见病,是由于婴儿在子宫或者在
怀孕期间大脑
发育异常造成的,给患者带来智障、发育迟缓和
癫痫发作等终身损伤。”
快速并且精确地检测出感染者,并采取措施防止病毒扩散是应对疫情蔓延的最优方式,也是降低畸形新生儿出生率的唯一有效方式。“从拿到需求开始到查出病毒序列,到针对我们的扩增方法做技术上的设计,到最后检测出结果,我们用了3天时间,这个时间应该说是很快的。”博奥集团高级副总裁、技术总监邢婉丽介绍,由于积累了15年的科研经验,加上自主研发的恒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检测平台,博奥集团研发团队迅速完成了寨卡病毒检测试剂的开发。
寨卡病毒检测试剂将以微流控芯片形式实现对寨卡病毒的快速检测,“相对常规检测方法而言,恒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检测迅速、操作简便、所需样本量少,可以并行检测多个指标。”邢婉丽介绍,拿到血液样本之后把其中的核酸提取出来,注入微流控芯片内放到恒温扩增微流控芯片核酸分析仪中,即可完成自动检测。这也意味着,我国在突发疫情公共安全事件面前,可以通过快速开发出病毒检测产品,为防疫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寨卡”肆虐,世卫组织宣布“全球公共卫生紧急状态”!
据联合国新闻报道,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2月1日在日内瓦宣布,根据为了应对寨卡病毒传播而成立的紧急委员会专家的建议,她宣布:导致最近巴西集中出现一系列新生儿小头畸形病例和其它
神经系统疾病这一情况构成了应该受到国际关注的公共卫生健康紧急状况。
宣布全球紧急公共卫生事件意味着,世卫组织将寨卡病毒与埃博拉置于同一类别,并且启动了一系列可以用来应对该威胁的筹资机制和政策措施。
陈冯富珍表示,在对证据进行审查之后,紧急委员会建议:目前情况构成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事件和对世界其它地方构成的公共健康威胁……需要采取一项经过协调的国际反应,以改善监测、发现感染、先天畸形和神经系统综合征、加强对蚊子数量的控制并加快诊断测试以及疫苗的研发,以对风险人群,特别是怀孕期妇女提供保护。
陈冯富珍表示,紧急事态委员会认为没有必要采取旅行或贸易限制措施来防止寨卡病毒的传播。委员会认为,最重要的保护措施是控制蚊子的数量和防止风险人群,特别是避免怀孕妇女遭到蚊子的叮咬。
陈冯富珍于1月28日宣布决定根据世界卫生条例的规定就寨卡疾病的传播召开一次紧急委员会会议,该委员会将就全球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提出专家性意见。
寨卡病毒是一种新出现的蚊媒病毒,它是1947年首次在乌干达通过丛林黄热病监测网络在恒河猴中发现的。随后于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人类中间做出确认。
寨卡病毒流行去年开始在美洲出现,到目前为止已扩散至美洲的23个国家。由于感染该病毒的一些妇女生下的婴儿出现小头颅畸形,人们开始怀疑该病毒是造成这一先天性畸形的元凶。
世卫组织表示,需要6至9个月才能有科学证据,证明寨卡病毒与巴西初生婴儿小头症个案飙升,是否有因果关系。紧急委员会专家认为,极有必要迅速协调国际努力,进行调查,以更好地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最早爆发寨卡病毒的巴西,其卫生部长认为,疫情远比原先估计严峻,自10月以来已经在4180例疑似病例中确诊了270例小头畸形——与寨卡病毒相关的神经疾病。
2014年全年巴西仅报告约150病例。当局下星期起规定各个地方政府,必须呈报确诊个案。当局除加强灭蚊工作外,也会效仿美国,禁止受寨卡病毒感染人士捐血,避免疫情进一步扩大。
陈冯富珍称,世卫组织决定不推荐全面限制旅行和贸易,但是孕妇应该考虑不前往受寨卡病毒影响的地区。她称,目前的优先事项之一是加快研究,了解寨卡病毒与小头畸形之间的关系。
陈冯富珍指出,当务之急是保护妇女和婴儿免受其害,最有效控制病毒传播的方法是控制蚊子滋生。她建议孕妇等高危人士推迟前往有寨卡疫情的地区,如果她们就住在寨卡疫情地区,那么一定要咨询医生的建议,同时应穿着穿着长袖衫裤,并使用驱蚊剂,避免被蚊虫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