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召开新闻发布会,由疾控局负责同志介绍我国消除疟疾工作进展情况。我国2017年首次实现全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2018年4月26日是第11个“全国疟疾日”,主题是“消除疟疾,谨防境外输入”。
据介绍,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由受感染的按蚊叮咬、或者经输血感染。在上世纪50年代,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疟疾流行的区县达到1829个,约占当时区县数的80%,每年发病人数最高时可以达到3000万以上,死亡率约1%,疟疾发病人数居各种
传染病之首,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疾控局局长毛群安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疟疾防控工作,多年来制定实施了多个防控规划和计划,在各级政府和部门、广大疾控工作者坚持不懈的努力下,我国疟疾发病数持续下降。到2010年,全国24个疟疾流行省份中,95%的区县疟疾发病率已下降至万分之一以下。
2010年,我国响应联合国提出在全球根除疟疾的倡议,制定了2010-2020年《中国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确立了到2020年实现全国消除疟疾的目标。
制定了消除疟疾的“1-3-7”的工作模式:
发现病例之后,在一天之内进行报告,三天之内要完成病例的复核和流行病学的调查,七日之内完成疫点调查和处置。
这个策略确定之后,最近几年疟疾防控形势出现了大的好转,特别是去年,我们国家首次实现了全年没有本地疟疾病例的报告,应该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情。
“1-3-7”的工作模式,也得到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同和推广,这个做法已经被正式写入了世界卫生组织的技术文件。
中国疾控中心寄生虫病所疟疾室主任、
研究员周水森
由于我们国家现在出境人员越来越多,所以每年都有很多输入病例,特别是在境外感染以后,回国发病。
假如回国以后我们出现了疑似症状,即发冷、发热和出汗的症状,就两个环节,一个是入境的时候,如果出现上述症状,最好主动跟检验检疫部门进行申报,以便及时检测和救治,因为境外输入恶性病比例很高,如果不及时救治的话可能会得重度疟疾甚至导致死亡。第二个环节,在回国以后,一年以内如果再出现发冷发热疑似症状,应到当地医院及时就诊。
现在主要面临的消除疟疾的挑战,就是怎么遏制输入性病例上升的势头。现在我们国家出境务工、旅游和学习的人员越来越多,每年也有三千到四千的输入性病例,去年只有两千六百多例。作为疟疾来说,主要是蚊媒传染病,所以对出境人员,最好的预防方法,就是防止蚊虫叮咬。
对出境人员的建议就是,在流行季节的话,可以带一些预防药物,比如说我们现在有效的预防药物是磷酸哌喹和磷酸氯喹,特别是磷酸氯喹对恶性疟还是有效的。所以这是第二个需要大家注意的,带一些预防药物。
另外,注意出境之前,到疟疾流行国家的人员,最好到当地的疾病疫防控制机构,或者是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进行咨询。现在这两部分的机构都有宣传用品,还有一些疟疾的检测以及预防药物的提供。
上海市卫生计生委疾控处处长陈昕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性特大型城市,国际人员物流交流是非常频繁的,疟疾输入性的风险应该说是长期存在的。上海在2017年获得国家批准现场验收,成为第一个省级的实现消除疟疾行动计划目标的城市。这几年上海市疫情特点也特别突出,虽然工作做得非常扎实,但是有输入性的风险存在,我们这几年发现的病例,主要是从非洲疫区来的人员,有务工的、学习的、旅游的,为了维持消除疟疾的状态,上海主要做了这几方面的工作:
一是更加广泛地开展健康教育和宣传,特别是联合多部门,针对行业特点,针对重点人群,特别是前往疟疾流行区的务工、学习和旅游的人员,开展疟疾防控核心知识的针对性宣传,我们对疟疾临床症状、疟疾预防的措施等等,多方面多渠道地开展宣传,提高他们自我防控的意识。
二是继续巩固和强化与多部门之间以及与省市之间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特别是针对上海输入性的特点,联合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强化口岸病例的检测、监测以及疫情的发现病例以后的控制处置措施,严守上海这道国门,严防病例的输入。
三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对疟疾病例的发现能力和途径。特别是按照国家的要求,巩固对“三热”病人血检的措施,以及在社区对疟疾流行区相关人员和疟疾接触者病例侦察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又加了两道关,在医疗机构预检分诊这道关,强调对所有患者主动告知流行病学史的措施,同时在预检分诊这道关要求加强对所有就诊病人的流行病学史的询问的措施。
同时针对上海的特点,在采供血机构,实施采血措施之前,也加强流行病史的询问,特别是来自疟疾流行区域的务工、学习、居住、旅行的重点人群,如果发现有疑问,加强检测,以防止输血的疟疾感染,多方面多渠道地控制感染途径。
四是严控再传播的风险。在严格落实国家“1-3-7”疾病报告调查处置工作要求的基础上,也结合上海区域的特点,提出“1-2-3+1”的工作要求,即在国家的要求下进一步加强防控。在一日内完成病例诊断和病例的报告复核,二日内完成流行病学的个案调查,三日内完成疫点的调查和处置,同时规定一个月内必须完成病例的传播和风险的评估,
对疫情处置尽早查清传染源,切断传播。同时进一步强化了风险监测和评估的工作,开展传染源、传播媒介、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以及人群脆弱性的监测,综合监测结果,开展再流行的风险评估和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