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高发季节,但这两个“表兄弟”常常让我们傻傻地分不清。这两个疾病就像表兄弟一样,都与肠道病毒感染有关,但在病原体、症状、治疗、预防等方面都有区别,下面疾控君跟大家详细地聊了这两个BOSS啦!
手足口病:
由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5岁以下儿童多发。患儿和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密切接触是手足口病重要的传播方式,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感染;还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和食物亦可感染。
疱疹性咽峡炎:
由肠道病毒之一的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还可由埃可病毒、EB病毒、疱疹病毒及肺炎支原体引起的疾病。主要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疾病,以1-7岁儿童发病多见,但成年人也会发病。疱疹性咽峡炎也具有传染性。
手足口病:
病原体:
手足口病主要包括柯萨奇病毒A组4~7、9、10、16型和B组1~3、5型,埃可病毒的部分血清型和肠道病毒71型等,其中以CV-A16和EV-A71最为常见。
疱疹性咽峡炎由柯萨奇A组病毒引起,还可由埃可病毒、EB病毒、疱疹病毒及肺炎支原体引起。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手、足、口、臀等部位出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多发生在病程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
主要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可伴有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甚至抽搐等。体检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黏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
检查方法
手足口病:血常规及C反应蛋白(CRP)、血生化、脑脊液、血气分析、病原学及血清学
疱疹性咽峡炎:血常规、血生化、病原学检查
治疗原则普通患者预后良好,重症者可遗留神经系统症状。
目前尚无特效抗肠道病毒药物,主要是对症治疗。主要口腔卫生和护理。
预后普通患者预后良好,重症者可遗留神经系统症状。大多数为轻型病例,有自限性,预后良好。
提示: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病毒所致,服用抗生素无效,所以不要滥用抗生素!
手足口病预防措施
(一)一般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勤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避免儿童与患手足口病儿童密切接触。
(二)接种疫苗
EV-A71型灭活疫苗可用于6月龄~5岁儿童预防EV-A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鼓励在12月龄前完成接种。
疱疹性咽峡炎的护理和预防
口腔的护理
可以用温凉开水或淡盐水漱口。溃疡处涂抹鱼肝油等有助于缓解疼痛。
饮食护理
患病期间,孩子的消化功能减弱,饮食应以流质、易消化为主。
①2岁以下的宝宝以牛奶为准,注意牛奶不能太热,也不能太冰,防止刺激宝宝口腔,增加孩子的痛苦。
②2岁以上的宝宝以稀饭、米汤、面条为主,餐具要及时消毒,可以漱口的孩子,可以每天用淡盐水漱口
疱疹性咽峡炎的预防措施
勤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儿童玩具和常接触到的物品应当定期进行清洁消毒。家里和幼儿园要勤开窗通风,避免儿童与患病儿童密切接触。
家长要注意孩子体温的变化,如发现孩子出现发热、出疹、咽痛等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根据医生建议住院或居家隔离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