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
根据往年数据监测,我国平均手足口病报告发病200多万例,累计报告重症13.5万例,死亡3000多例。因季节和气候影响,手足口病即将出现第一个高发期,不同地区和不同年份会有略微的差异。尤其是人多聚集地,如学校、早教机构、幼儿园等婴幼儿聚集地,只要有一人发病,就特别容易传染给其他婴幼儿。多发生于5岁以下孩子。
什么是手足口病?
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5岁以下婴幼儿发病为主。主要经粪-口和飞沫传播,通过接触患者鼻咽分泌物、呼吸道分泌物、唾液、疱疹液、粪便,以及接触被污染的手、玩具、餐饮、甚至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传播。亦可直接接触病而感染。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一周左右可自愈。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发生死亡。
临床表现
手足口病潜伏期
一般为3到7日,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症状和表现
A发热:多发生在出疹之前1~2日,多在38*C左右,也可呈高热,少数患儿可有热性惊厥。
B皮疹多见于手、足和臀部,也可见于臂、腿及躯干,初为红色斑丘疹,很快发展为2~4mm的水疱,疱壁薄,疱液澄清,周围有红晕,水疱溃破后形成浅溃疡面。皮疹数目少者仅几个,多者数十个。
C口腔黏膜损害,表现为口腔黏膜充血,出现粟米样斑丘疹、小疱疹及溃疡,周围有红晕,以舌、颊黏膜等处多见,也可波及软腭、牙龈、扁桃体和咽部。因疼痛.患儿可出现流诞、拒食。
手足口患儿家长要做些啥?
1.预防感染的传播:患病后一般需要隔离2周。患儿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暴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
2.体温: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嘱患儿多喝温开水。必要时可用温水浴等物理降温的方法。高热惊厥史患儿根据医嘱使用退热药,及时就诊。
3.口腔护理:因口腔黏膜损害导致疼痛而拒食、流涎、哭闹不眠等,因此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可用0.9%氯化钠溶液漱口,对不会漱口的患儿,可以用棉棒蘸0.9%氯化钠溶液轻轻地清洁口腔。可口服维生素B12、维生素C。注意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4.皮疹: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勤剪指甲,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并于每次大便后清洗臀部,涂以消毒的植物油。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如有疱疹形成或疱疹破溃时可涂0.5%碘伏。
5.饮食营养:因口腔疱疹疼痛导致患儿进食困难。所以要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并要给以营养丰富、清淡、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辛辣、咸等刺激性食物,注意鼓励患儿多饮水。
预防措施
(1)家长要让宝宝饭前便后勤洗手,养成好习惯;家长处理呕吐物或更换尿布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以及不洁食物。
(2)不要与他人共用毛巾或个人物品;婴幼儿进食餐具、玩具使用前后要充分清洗,定期消毒;幼儿园等婴幼儿聚集地要开窗通风,经常接触的所有物品也要及时擦洗消毒。
(3)避免去人多拥挤公共场所,避免与手足口病患者拥抱等密切接触。
(4)无论手足口病患儿病程快慢及恢复快慢,都要隔离2周,才能返回幼儿园及早教中心。
(5)若有婴幼儿确诊为手足口病,且在上早教或机幼儿园,及时告知该教育机构,以免造成大量的婴幼儿感染。机构中心及时消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