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手足口病的常识有哪些?
手足口病对于我们大家来说并不陌生,因为最近几年以来,这种疾病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但是很多人却是不知道这种疾病该怎么预防。那么预防手足口病常识有那些呢?家长们该了解哪些预防手足口病的常识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小编我的的详细介绍。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该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3岁以下婴幼儿,全年都可发生,以4~9月多见。患儿感染病毒后,多以发热起病,一般为38℃左右,发热同时在口腔、手足、臀部出现皮疹,或出现口腔粘膜疱疹。多数病例经对症处理后,可在7~10天内康复,少数病例,特别是EV71型病毒感染的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等,病情凶险,可导致死亡或留有后遗症。为了不影响幼儿身体健康,希望各位家长高度重视,积极预防。
1、手足口病的四种传播途径
(1)儿童通过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传播;
(2)患儿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也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3)饮用或食入被病毒污染的水、食物等也可造成传播;
(4)门诊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严可造成传播。
2、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勤洗澡。
(2)喝开水,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剩饭剩菜要加热后再食用。
(3)家长尽量少带孩子去拥挤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尽量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4)注意搞好孩子营养的合理搭配,让孩子休息好,适当晒太阳,增强自身的免疫力。
(5)注意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家庭成员的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曝晒,经常对孩子居住的房间进行通风换气。
(6)幼儿园做好晨间体检,发现疑似
病人,及时隔离观察与治疗。
(7)幼儿园应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减少间接接触传播。
(8)加强食品与环境卫生工作,减少手足口病经食品及场所传播。
3、如果孩子出现发热、有皮疹等症状,家长该怎么办
(1)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
(2)暂停去幼儿园,避免传染给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根据医生建议,决定是否留院观察或住院治疗。
(3)患儿的家庭应使用84消毒液、含氯消毒剂对日常用品、玩具、尿布进行消毒,对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剂或漂白粉消毒;将衣被阳光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
(4)幼儿集体生活、学习的场所,要做好晨间体检,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带小孩去正规医院就诊,同时报告当地卫生院或市疾控中心。
导致孩子患上手足口病的因素有哪些
孩子的健康一直是家长做关心的问题,对孩子的身体变化也会格外注意,手足口病是孩子常会患上的一种疾病,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会造成很大影响。自己的孩子患上手足口病的时候,家长会比自己患上疾病还难受,究竟是哪些方面的因素导致孩子患上手足口病呢?
(一)发病原因
有数种病毒可引起手足口病,最常见的是柯萨奇病毒A16型,此外柯萨奇病毒A的其他株或肠道病毒71型也可引起手足口病,柯萨奇病毒是肠道病毒的一种,肠道病毒包括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和埃可病毒,其感染部位是包括口腔在内的整个消化道,通过污染的食物,饮料,水果等经口进入体内,并在肠道增殖。
手足口病主要发生在4岁以下的儿童,但成人也有可能得病,因此可以说每个人都是易感的,感染后只获得该型别病毒的免疫力,对其它型别病毒再感染无交叉免疫,即患手足口病后还可能因感染其它型别病毒而再次患手足口病。
(二)发病机制
口蹄疫病毒属于小RNA病毒科,现称为口疱病毒(aphoviruses),呈球状颗粒,直径为22~30nm,有7种不同的血清型:即A,O,C,SATI,SATZ,SAT3和亚洲-1型,至少有63个亚型,各流行区的型别分布有所不同,各型间无交叉免疫作用,从人类分离到的几乎都是O型,偶有C型,传染源是患口蹄疫的动物,患病动物的血液,皮肤黏膜分泌物,唾液,尿粪,乳汁均带有病毒,大多是通过直接和患病动物接触或挤乳时,病毒通过皮肤微小伤口进入人体发病,偶可通过食用受染的牛乳,乳酪,牛油或其他乳制品被感染发病,甚至食用病牛的肉和骨头也可感染,人与人之间很难相互传染。
如果您有任何健康方面的疑问请添加微信公众号:健客健康咨询,健客健康咨询为各位朋友提供全面专业的疾病咨询和健康资讯,健客健康咨询真诚为您服务。健客宗旨:让每一个人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