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
1.急性血吸虫病
(1)潜伏期平均为40日。
(2)主要临床表现
①发热:一般在38℃-40℃之间,间歇热型多见,热程2周至1个月。
②过敏反应:可见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③消化系统表现:腹痛、腹泻,便血、肝脾肿大。
④其他表现;可有咳嗽,少量咯痰,肺部干、湿罗音,亦可出现肾损害表现。
2.慢性血吸虫病
轻者可无任何症状及体征,有症状者表现为慢性腹痛、腹泻、大便带血,或有里急后重,脓血便,肝肿大明显,轻度脾肿大,乏力,消瘦等。
3.晚期血吸虫病分4型
(1)巨脾型:脾明显肿大,质地坚硬。
(2)腹水型:出现腹水,可有肾损害表现。
(3)结肠增殖型:有腹痛,腹泻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不全性肠梗阻,左下腹可艘及条索状肿物。
(4)侏儒型:有晚期血吸虫病症状,井有身材矮小,性器官发育不良或不发育,第二性征缺失,一般智能正常。
血吸虫病的好发季节
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和动物都能受传染的寄生虫病。血吸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成虫寄生在人、牛、猪或其它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的血液中,因此人和这类动物被称为成虫宿主或终宿主。
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血吸虫,但在气温较高的4-10月份最容易感染。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习惯的人感染血吸虫的高峰季节也不相同。
在冬天,当天寒地冻,河水、湖水、塘水结冰或干枯时,感染性钉螺极少甚至不逸出尾蚴,形成较长时间的血吸虫非易感季节,感染不容易发生。
但在某些血吸虫病流行区,冬季气温不一定很低,仍有可能发生感染。
春季雨水多,气候温暖,最适宜钉螺活动。加上人们春耕生产繁忙,下水的次数多,因此感染的机会较多。
夏季气温高,下湖、下河游泳、洗澡的人数多,接触疫水的时间长,身体暴露的面积也大。另外,在洞庭湖、鄱阳湖湖滨和长江沿岸等一些地区,洪水季节到来时,由于抗洪抢险突击下水人数增多,因此,受感染的人数也有可能增加。一般来说,急性血吸虫感染以夏季最为常见。
秋季温度也适宜钉螺活动,且又是捕鱼的好季节,鄱阳湖、洞庭湖等沿湖地区居民纷纷下湖捕鱼、捉虾,常常发生急性感染。因此,秋季同样是感染血吸虫的一个重要季节。
如果您有任何健康方面的疑问请添加微信公众号:健客健康咨询,健客健康咨询为各位朋友提供全面专业的疾病咨询和健康资讯,健客健康咨询真诚为您服务。健客宗旨:让每一个人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