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位大三阳患者,服用核苷类药物治疗八年,一直是大三阳。经常询问为什么还没转为小三阳,什么时候才能转为小三阳?大三阳转小三阳,医学上的专有名词是出现E抗原血清转换,即乙肝E抗原转阴且出现乙肝E抗体,在乙肝五项检查结果中表现为135阳转为145阳,即俗称大三阳转小三阳。
为什么乙肝人群关心是否出现E抗原血清转换?有3点原因:
1、大三阳的停药要求
我国乙肝防治指南中对于大三阳患者服用核苷类药物的停药标准中提到:大三阳应用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建议总疗程至少4年,在达到乙肝病毒DNA低于检测下限、ALT复常、乙肝E抗原血清学转换后,再巩固治疗至少3年(每隔6个月复查一次)仍保持不变者,可考虑停药,但延长疗程可减少复发。
乙肝病毒DNA低于检测下限一般抗病毒治疗半年都可达到,肝功能则在3-6个月就可以慢慢恢复正常,最晚治疗一年内病毒DNA和肝功能都能达到上面的标准,唯独乙肝E抗原血清转换是不容易获得的。
2、认为小三阳更稳定
所有的小三阳都是从大三阳变过来的,如果乙肝患者在感染乙肝病毒以后,身体产生一定的抵抗力抑制住乙肝病毒的复制,也就出现了自发性的E抗原血清转换。像这种由大三阳转为小三阳情况,是比较好的。因为病毒复制基本控制住了,ALT水平也没有大的异常。
3、认为大三阳比小三阳传染性高
一般情况下,乙肝大三阳患者的乙肝病毒DNA含量都比较高,有的甚至高达7、8次方国际单位每毫升的水平。相对而言,小三阳患者一般病毒水平都比较低。而乙肝病毒量的高低,是衡量传染性强弱的重要指标。病毒含量高其传染性确实相对强一些,但乙肝患者,即使血清中乙肝病毒转阴,也依然有传染性,只是传染性相对弱一些。
大三阳转小三阳,取决两个因素:
①患者自身清除乙肝病毒的免疫反应的强弱,主要表现在谷丙转氨酶的高低上。转氨酶上升比较高的,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治疗后转氨酶反而更高的,转小三阳更快;
②抗病毒治疗的方案。首选干扰素治疗可以激活自身清除乙肝病毒的免疫反应,有助于更快地转成小三阳。
其实,小三阳不一定就比大三阳病情稳定,而且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也不是评判病情严重与否的标准,具体还需要根据肝功能、超声检查、临床表现等动态变化进行评估。所以,一些病友即使服药多年依然是大三阳也不要过于焦虑,毕竟病情稳定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