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痛觉”很弱的器官,因为肝脏没有痛觉神经,所以肝脏受损时往往也是无声无息的。虽然肝脏受伤不会“大喊大叫”,但,却会给我们发出“求救信号”。身体若出现“两黄两红”,八成是肝病,一定要及时就医。
一、“两黄”
1、眼部黄
在肝脏出现病变后,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下降,往往会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聚集,诱发黄疸,临床表现为皮肤、颈部、眼白异常发黄。
同时我们也能发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眼周会有一些黄色的斑块,在医学上,它被称为“脂黄瘤”,它的出现往往意味着血脂含量超标,容易诱发“三高”。一旦发现,请警惕。
2、尿液黄
正常人的尿液都是淡黄色的,如果尿液颜色为深黄色,如茶叶水色,黄油色,要当心胆红素尿。尿中出现胆红素,可能是肝损害的征兆,如甲肝、乙肝等各型肝炎,此外胆管结石、寄生虫性胆管阻塞等患者也可能有此情况。另外,正常人的尿液应该是清亮透明,不含杂质的。如果发现自己的尿液混浊,里面还有白色絮状物,则可能是尿路感染等疾病。一旦发现自己的尿液颜色有异,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做检查,以免耽误疾病的最佳治疗期。
二、“两红”
1、蜘蛛痣
蜘蛛痣,是身体出现小红点,且周围的毛细血管扩散,形状像蜘蛛一样。这是因为肝功能受损时,肝脏对雌激素灭活作用降低,导致血中的雌性激素,特别是17-β雌二醇及雌酮增高,以致引起小动脉毛细血管扩张。若身体的手臂、背部、胸部、颈部等部位出现这样的蜘蛛痣,那么,就需要警惕是否是肝脏出现问题。
2、肝掌
肝掌,是典型肝病患者的一个重要特征。在肝硬化患者中,七成人都有这种红手掌现象,表现在鱼际是红色的。许多人的手掌天生红润,因此,这情况很容易被忽视。当然,有蜘蛛痣和肝掌也不能百分百确定就是肝病。因为有些健康的朋友身上也会出现这种症状,不过一旦发现,还是予以重视吧。特别是那些平常就有慢性肝病的患者,一定要重视起来。
养肝祛病,老中医推荐这几味中药
1、无花果
无花果:含有机酸和多种酶,可保肝解毒,清热润肠、助消化,特别是对SO2、SO3等有毒物质有一定抵御作用。中国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无花果的性质平和,味甘,能够健胃,清肠,消肿解毒,可以用来治疗肠炎,痢疾,便秘,痔疮,喉痛及痈疮疥癣等。
2、葛根
葛根在中药的药理上是能提高肝细胞的再生能力,恢復正常的肝脏功能,促进胆汁的分泌从而防止脂肪在肝脏堆积,长期服用可以完全排出肝脏内残留毒素,避免肝损伤。
3、药王《千金方》中养肝的记载:枳椇子桑葚茶
枳椇子和桑葚各3g,栀子、葛根、代代花各5g。用清水煎,每天分2次服。1个月为1个疗程,可以清肝明目、养肝护肝、解酒毒,改善睡眠,提高人体免疫力。
4、栀子杜仲雄花茶
栀子10克、杜仲雄花2克、白扁豆花10克、女贞子2克,一起煮大约50分钟,取汁饮用。可以清肝明目,对肝损害引起的血清谷丙转氨酶升高有降低作用。
5、山楂太子参茶
取山楂10克,佛手5克,蜂蜜15克,太子参15克,加2000ML水煮50分钟后取汁饮用。经常适量饮用具有促进血液循环与新陈代谢、预防肝内脂肪的囤积、滋补肝肾、疏风明目等功效,亦是一道养肝护肝的理想饮品。
养肝最重要的是饮食和作息都需要规律,如果经常熬夜,人体最先受到伤害的是眼睛,这样也直接伤害了肝脏。所以科学的养肝睡眠法就是在晚上11点前上床睡觉,肝脏能定时排毒,减轻身体负担。
疏肝健脾、清热利湿、活血化淤。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郁脾虚兼湿热淤滞证。症见:胁肋胀满疼痛,脘痞腹胀,胃纳不佳,四肢怠倦,小便色黄等。
健客价: ¥22清热解毒,疏肝利胆。用于乙型肝炎,辨证属于肝胆湿热内蕴者。临床表现为:肝区热痛,全身乏力,口苦咽干,头晕耳鸣或面红耳赤,心烦易怒,大便干结,小便少而黄,舌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健客价: ¥3.8清热解毒,疏肝健脾。具有较强的抗炎,改善肝功能,保肝利胆,降酶,澳抗转阴的作用。用于肝气郁滞,湿邪困脾及乙型病毒性肝炎。
健客价: ¥30.8补气健脾、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用于慢性肝炎属脾气虚弱、血瘀阻络、温热毒蕴证,症见胁痛、腹胀、乏力、尿黄;对急性肝炎属上述证候者亦有一定疗效。
健客价: ¥17.5清热解毒,疏肝健脾。具有较强的抗炎,改善肝功能,保肝利胆,降酶,澳抗转阴的作用。用于肝气郁滞,湿邪困脾及乙型病毒性肝炎。
健客价: ¥27清热解毒,疏肝健脾。具有较强的抗炎,改善肝功能,保肝利胆,降酶、表面抗原转阴的作用。用于肝气郁滞,湿邪困脾及乙型病毒性肝炎。
健客价: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