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方舟健客 > 肝病频道 > 肝病治疗 > 肝病用药 > 众肝脏保护药物对比“肝内胆汁淤积云”

众肝脏保护药物对比“肝内胆汁淤积云”

2018-09-12 来源:国际肝病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Cholestasis,IHC)是一组症候群,任何引起肝细胞和胆管细胞损害的因素均可导致IHC。研究显示,初次诊断的慢性肝病患者中高达35%出现IHC。

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Cholestasis,IHC)是一组症候群,任何引起肝细胞和胆管细胞损害的因素均可导致IHC。研究显示,初次诊断的慢性肝病患者中高达35%出现IHC。为帮助我国肝病领域医生规范诊断和治疗IHC,《国际肝病》特邀请该领域权威专家开启“肝内胆汁淤积云课堂”。

保肝,是我国肝病患者和医生非常容易碰到的词,如何认识保肝药,如何用好保肝药?就在今晚,第六期“云课堂”,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建荣教授将分析保肝药的机制特点,介绍保肝药物的荟萃对比结果;随后,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连江山医生将分享一个妊娠期急性脂肪肝、急性肝衰竭合并细菌、真菌感染和急性肾功能损害的病例,加深医生对保肝药个体化规范治疗的理解。

在学术研究中,一般根据药物作用机制将保肝药分为五类:解毒类、促肝细胞再生类、促能量代谢类、利胆类以及单独归为一类的中草药及其提取物。

保肝药种类繁多,临床常见应用方案也五花八门:有单药应用的,也有将两种、三种、甚至四五种不同类型保肝药联合使用的,还有联合应用两种退黄利胆类药物的,如联合应用熊去氧胆酸(UDCA)和腺苷蛋苷酸(SMAe)。

这些用法是经验之谈,还是证据确凿?医生能否做到在规范化前提下的个体化用药?要回答这些问题,先要解决以下四个疑惑。

保肝药物能否“精准”分类

对保肝药分类的依据是什么:作用机制还是临床疗效

退黄利胆类药物是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保肝药

保肝药“是否应归类于辅助用药”

黄教授将在讲课中分析这些疑惑,欢迎大家深入思考,届时积极参与讨论,分享对这些问题的见解和疑虑。

常用保肝药的作用机制很多,有抗氧化、清除自由基,解毒,保护细胞膜,促进肝细胞再生等,但大部分保护机制并非某种药物“专属”,而是为多种药物所共有,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

药物的代谢产物相重叠

共同活性基团的作用机制相似

抑制炎症小体活化通路,而炎症反应是各种肝病的共同通路

例如SAMe、还原型谷胱甘肽和乙酰半胱氨都有抗氧化作用,SAMe的转巯基代谢过程与后两者是重叠的。再比如,SAMe与多烯磷脂酰胆碱都能提供CH3活性集团,都有细胞膜保护作用。

可见,大部分肝脏保护机制为多种保肝药物所共有,具有多重作用机制的保肝药物在临床应用中应获得更多推荐。

但有些作用机制是部分保肝药所独有的。这些独有的作用机制有望成为肝病患者个体化治疗的选择依据之一。

常用保肝药作用机制一览

SAMe和UDCA虽然同属“利胆药”,但作用机制有较大差异,临床应用的指南推荐与适应证也都有明显差别。前者侧重肝细胞保护,更适用于肝细胞型IHC,后者更侧重胆管细胞保护,更适用于胆管细胞型IHC(下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需要联合应用二者联合,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腺苷蛋氨酸和熊去氧胆酸的作用机制比较

黄教授将分析SAMe和UDCA的机制和临床应用,借此帮助大家认识如何个体化地规范应用保肝药。

讲课专家简介

黄建荣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副主任、《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副总编

中华医学会寄生虫病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医师分会委员、浙江省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分会主任委员

2015年“最美浙江人”年度人物,2012年“科学中国人”年度人物,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传染病重大专项重肝科学家,先后获得7项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

讲课专家简介

连江山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

中国重症血液净化中青年协作组第一届成员

中国防痨协会第十一届结核病临床专业分会青年委员

浙江省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青年委员兼秘书

浙江省医学会结核病分会青年委员兼秘书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