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特色,谁都知道喝酒伤肝,但是有些应酬却还是不得不硬着头皮上,身体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变差,那么有哪些危险因素会导致酒精性肝病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饮酒量和持续时间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推荐的安全饮酒限量为男性每周酒精摄入量小于210克(女性为140克)。若每日摄入酒精量大于40克(女性大于20克)、持续5年以上,或者2周内有大量饮酒史(每天摄入酒精超过80克),就有可能导致酒精性肝病。
饮酒方式和习惯
空腹饮酒或同时饮用不同种类的酒,可增加肝损伤风险。狂饮可能导致急性脑功能损伤、意外死亡和伤害,以及暴力事件等。重度饮酒者,发生酒精滥用、酒精依赖和酒精性肝病的风险增加。快速、大量饮酒可导致急性酒精性肝炎。长期饮酒者若在短时间内大量狂饮,可导致酒精性肝炎急性发作,严重者可出现肝功能衰竭和肝性脑病。
性别
在酒精量摄入量相同的情况下,女性比男性更易患酒精性肝病。这可能与不同性别人群对酒精的吸收能力,以及酒精代谢产物对肝脏的损伤力不同有关。尽管男性酒精性肝病的患病率显著高于女性,但若将酒精饮用量调整至同一水平,女性发生肝损伤的风险比男性更大。
遗传及个体差异
虽然酒精的累计摄入量与肝脏损伤风险呈正比,但我们仍可见到这样的现象:一些重度嗜酒者从不发生肝损伤,而一些饮酒量在“安全范围”者,却发生了酒精性肝损伤,提示酒精性肝病的发生存在个体差异。嗜酒有家族性,在同卵双生儿中,嗜酒、酒精中毒和肝硬化的一致率、饮酒行为的相关性等,均高于异卵双生儿。此外,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和细胞色素P450等参与乙醇代谢的主要酶类,确实存在种族和个体差异。饮酒后脸红者往往存在乙醛脱氢酶活性不足的情况,此时若继续饮酒,则比饮酒后不脸红者更容易发生肝损伤。
肥胖
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儿童肝功能(血清转氨酶)异常率,以饮酒加肥胖组最高。另有学者调查发现,超重的嗜酒者发生酒精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硬化的风险性分别增加2.5倍、3.0倍和2.5倍。意大利的调查发现,重度饮酒者和肥胖者,脂肪肝的患病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肥胖伴重度饮酒者,脂肪肝患病率高达94.5%。
营养不良
长期嗜酒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热量、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性营养不良,而营养不良和酒精对肝脏具有协同损伤作用。
特别
提醒
肝炎病毒感染各型急性病毒性肝炎,以及慢性乙肝、丙肝急性发作时,即使少量饮酒,也可能导致肝炎重症化;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或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可能无安全的饮酒剂量。饮酒与丙肝病毒感染在导致肝硬化、肝癌的发病中,具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其他饮酒时吸烟,不管是主动吸烟,还是被动吸烟,都有可能增加酒精的肝毒性。适量饮茶和咖啡,则对嗜酒者的肝脏具有保护作用。酒精与许多药物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酒精后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可能诱发重症肝炎和肝衰竭。
由于中国人在饮酒的同时,常喜欢摄入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故合并肥胖、糖尿病的嗜酒者越来越多见。肥胖、糖尿病和饮酒对肝脏的损害有协同作用,可导致脂肪肝和脂肪性肝炎,进而促进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发生。值得一提的是,酒精性脂肪肝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率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相近,提示心血管疾病同样也是嗜酒者的重要死因。
供人体注射或输液前皮肤消毒使用。
健客价: ¥5阿司匹林对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因此阿司匹林肠溶片适应症如下: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疑似患者的发病风险预防心肌梗死复发中风的二级预防降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其继发脑卒中的风险降低稳定性和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发病风险动脉外科手术或介入手术后,如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术(CABG),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动静脉分流术预防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者(冠心病家族史、
健客价: ¥17.8预防存在以下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成人非瓣性房颤患者的卒中和全身性栓塞(SEE): ·先前曾有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全身性栓塞 ·左心室射血分数<40% ·伴有症状的心力衰竭,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2级 ·年龄≥75岁 ·年龄≥65岁,且伴有以下任一疾病:糖尿病、冠心病或高血压
健客价: ¥165适用于皮肤清洁消毒。
健客价: ¥5预防存在以下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成人非瓣性房颤患者的卒中和全身性栓塞(SEE)。
健客价: ¥218适用于一般物体表面消毒,手和皮肤的消毒。
健客价: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