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文章

口苦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口苦是一种中医学的说法,就如文字医师口中有苦味。主要是急性炎症(如肝炎、胆炎)引起的常见症状,这很可能于胆汁、血液障碍和唾液成分有关,情节严重也肯能是癌症征兆。

中医把脉的最佳时间和原理

中医号脉有讲究早晨空腹号准最准确,每天早上太阳刚升起来、人们刚起床、在没有吃任何东西的时候号脉最佳。这是因为太阳刚刚升起,阳气刚刚进入体内,人体在夜晚的阴气也渐渐退去,此时人体经过一晚上的休息,各方面都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这个时段的脉象,是人体平和状态下的真实反映。

最新发布
2017-02-24

“跳动穴”的临床应用

根据个人经验,可以用“按、找、中”三个字来加以概括。“按”就是用左手(押手)将穴位固定在一个相对稳定的位置上,以防止其滑动,从而为下针得气做好准备。“找”就是右手(刺手)要在左手(押手)的配合下,用提插手法,沿假设与穴位所在的经脉垂直的平面做有次序的扇形寻找,绝不能无目的地乱捅乱插。“中”即找到运动反应后,将针固定在一定的深度,仍然要借助双手配合的巧劲以保持针感不致丢失。

标签: 疾病 疗效 纤维 
2017-02-24

熊继柏:中医怎样治急症

中医治病用药必须因证选方。而治疗急症,选方尤须准确。在选定主方之后,用药又必须果断大胆。选方的准确与否,取决于对方剂的熟练掌握及熟练运用的程度;用药的果断与否,取决于辨证选方的准确性和把握性。“用药如用兵”,如果在治疗急暴病症时,用药迟疑,那只会贻误战机;或者用药力度不够,那只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标签: 治病 急症 用药 
2017-02-24

炎炎夏日话黄连

奚肇庆教授治以清泄胃火,凉血止血为主。方取大黄黄连泻心汤合清胃散之意,黄连苦寒泻火,清胃中积热为君药,制大黄泻火解毒,并有止血之功,地榆炭、侧柏叶凉血止血,生地黄、牡丹皮滋阴凉血,乌贼骨收敛止血,并有保护胃黏膜之功,茜草止血而不留痕,白芍、甘草养阴缓急止痛。诸药合用使胃火清,热毒平,出血止,诸症消失。

标签: 泄胃 解毒 止血 
2017-02-24

赵绍琴: 治咳八法

肺阴不足,咳嗽时间较久,两颧发红,干咳少痰或带有血渍,喉干嘶哑,形体削瘦,夜间口干,五心烦热,烦躁梦多,舌红且干,脉象细弦小数。用养阴润肺法。

标签: 肺阴 咳嗽 烦躁 
2017-02-24

陈可冀院士养生秘笈:胸无城府,腹有诗书

传统中医学提倡养心和养性,我深深体会歌声和乐曲确能使我“放下”、“放心”和“放手”;达到自得其乐,闲中作乐的功效,身心得到完完全全的松弛。

标签: 传统 功效 休整 
2017-02-24

赵炳南:皮肤病治湿八法

皮水,为水肿病之一种,多由脾虚湿盛,气滞水停,水湿泛溢肌肤所致,以皮肤肿胀为主要临床特征。治宜行气健脾,利水消肿。本方用陈皮理气健脾化湿,茯苓皮淡渗利湿健脾,生姜皮辛凉宣散行水,大腹皮行气除胀利水,使气行水行,脾健湿化,而防水之堤自固。更以桑白皮泻肺降气,使肺气清肃,则水自下趋,所谓“源清而流自洁”。

标签: 肺气 健脾 白皮 
2017-02-24

谈“汗”与妇科常见的“汗”

随着气候的变化,出汗的情况也有异。春三月此为发陈,气候由严寒逐步变为温和。汗出津津似汗非汗,此为正汗。夏则气候化为火热,炽热蒸腾,体内阳气过盛,极易汗大泄,蒸蒸而汗出,甚则汗出淋漓也是正汗。秋天则气候渐凉,阳气逐渐收束以自卫,肌表卫气加固,腠理渐密汗出减少。冬至气候寒冷,腠理固密,阳气内伏,化为津液以养全身,故汗出极少,均为正常的生理现象。

标签: 阳气 生理 正汗 
2017-02-24

中医第一可法之书——《医学衷中参西录》

《医学衷中参西录》学者多感百读不厌,关键在于其内容多为生动详细的实践记录和总结,而绝少凿空臆说。重要方法所附医案多达数十例,重要论点在几十年临证和著述中反复探讨,反复印证,不断深化。因此,张锡纯被尊称为"医学实验派大师"。

标签: 实践 医学 思路 
2017-02-24

肝病证治三十七法

肝气为病,可罹患全身,遍及上下。肝气抑郁,则气机不畅。气机不畅,则诸气皆郁,百病丛生。气有余便是火,故现实证、热证。气不足则为寒,故现虚证、寒证。肝气的表现,多以精神抑郁、胁肋胀痛为特点。肝气治疗以条达为主,所以用药多为芳香辛散,使其条达,一般均具有畅通气机的作用,但药性有峻猛程度之不同。

标签: 肝气 抑郁 柴胡 
2017-02-24

难病千变,不离气血

“气”为生命之主宰,“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说明“气”在生理功能上的重要地位。“百病皆生于气”,说明“气”之与病密切攸关。如“气有余便是火”,“气滞血瘀”,“元气既虚,必不能达于血管,血管无气,必停留而瘀”等,故气虚、气实、气滞均可引致疾病,失治则成难病。

标签: 血管 气虚 温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