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时停药”这个概念相信所有乙肝患者都很喜欢,并且希望能够达到。但是,对于抗病毒的疗程以及停药的时机,许多患者可能存在误区。如果自行不正确停药,对病情是极为不利的。那么可能存在哪些停药误区?
误区一:抗病毒要终身服药
不少病人认为,乙肝和高血压、糖尿病一样,需要终身服药。
这种错误的观念多年来一直很有市场。这一方面影响了服药者的情绪和生活质量;一方面也让不少患者把抗病毒治疗视作“不归路”,在开始治疗时犹豫不决。有的人为此耽误了治疗的时机,有的人则就此沦为虚假广告的牺牲品。
很多肝病专家都指出,抗病毒治疗不等于终身服药。e抗原阳性病人治疗后,如果实现了所谓的‘双达标’,即血液中的HBVDNA检测不到,同时e抗原发生血清学转换(e抗原消失、e抗体产生),此后每半年复查一次,连续两次都达标,就可以考虑停药。”近年来的临床数据表明,确实有一些抗病毒药物,例如替比夫定等,在抑制HBVDNA和促进e抗原转换方面均有优势,更有助于患者实现“双达标”。
误区二:停药越早越好
许多患者有决心和乙肝病毒打一场“持久战”。但对于这场战斗究竟要坚持多久,缺乏科学认识。有的人甚至希望,半年之内结束战斗。
抗病毒治疗要有耐心。“能够停药当然好,但前提是必须完成足够的疗程,达到预定的治疗目标。”
误区三:希望能按时停药
临床上有患者抱怨,为什么有的病友两年就治“好”了,而我却没有按时停药。事实上,不同的病人,病情各异,治疗的效果会不同,停药时间也不能一刀切。临床资料显示,转氨酶在正常值上限两倍以上、HBVDNA水平小于10的9次方的病人更容易实现停药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