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细胞癌(HCC)已成为癌症领域第二大致死疾病,其5年生存率不到20%。早期HCC可选择根治性手段如外科切除、射频消融,然而大部分患者都处于中晚期,上述的方法不再有效,此时可选择局部治疗如经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及全身治疗。
索拉非尼是用于治疗不可切除HCC的一线全身治疗用药,然而究竟哪些指标可以作为判定索拉非尼治疗的预测及预后因素,目前并无确凿的证据。
不久前,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JordiBruix教授对SHARP和亚太地区研究(AP)2项III期临床试验的数据进行了汇总分析,以阐明影响索拉非尼治疗HCC总生存(OS)预后的影响因素,该研究结果发表在JournalofHepatology上。
研究表明大血管侵犯(MVI)、高AFP值、高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为总生存期(OS)预后不良的因素,无肝外转移(EHS)、HCV、低NLR是改善索拉非尼治疗的OS预后的因素。
研究方法
纳入SHARP研究及AP的患者数据,入组特征如下:
为了对索拉非尼治疗OS获益的预后因素和预测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者首先对汇总的基线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涉及的基线检测指标如下:
基线观测指标
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单变量及多变量分析,以确定影响OS预后的因素。其中多变量分析时,采用两种模型(以0.05为显著性差异):
亚组分析中,以Kaplan-Meier法确立中位OS,同时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立危险度(HR),以Kaplan-Meier生存曲线确立索拉非尼及安慰剂治疗的OS。
研究结果
汇总分析共纳入827名患者。基线数据中,与SHARP研究相比,AP研究入组患者HCC分期更晚、EHS发生率更高、ECOGPS评分为1分的比例更高、HCV占比更低、HBV占比更高。
单变量分析发现,在索拉非尼组及安慰剂组中,ECOGPS评分(1或2)、BCLCC期、有MVI、存在肿瘤负荷、最大肿瘤直径≥6cm、AFP>200ng/mL、高胆红素、低白蛋白、ALBI分级2级、高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LR)、低ALP是OS预后差的潜在因素。在索拉非尼组中还可发现,亚洲人种、有EHS、无HCV、肿瘤病灶>3亦是OS预后差的潜在因素,而与1个病灶相比,基线2个肿瘤病灶的OS预后更好。
多变量分析模型1中,在索拉非尼组及安慰剂组中,MVI、AFP>200ng/mL、高NLR是OS预后差的因素,有显著性差异。在此之外,在索拉非尼组中,ECOGPS评分1或2分、有肿瘤负荷、肿瘤病灶>3个、最大肿瘤直径≥6cm、高胆红素、低白蛋白是OS预后差的因素。在安慰剂组中,ALBI分级2级是OS预后差的因素。
多变量分析模型2中,在索拉非尼组及安慰剂组中,AFP>200ng/mL、高NLR是OS预后差的因素,不仅如此,BCLCC期、肿瘤最大直径≥6cm亦是OS预后差的因素。在索拉非组中,无HCV、肿瘤数目>3个、低白蛋白、高胆红素是OS预后差的因素。
在所有患者亚组中,均可见索拉非尼比安慰剂有着更好的生存获益(HR均≤0.85),在无EHS、有HCV、低NLR中可见更加明显的索拉非尼获益(p≤0.05);在无肿瘤负荷、肿瘤病灶2或3个的患者中,HR显著降低(p≤0.01)。
这项汇总分析体现了索拉非尼治疗各亚组HCC患者的生存获益,阐明了无EHS、有HCV、低NLR的患者使用索拉非尼的获益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