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是既密切关联又互相区别的两个疾病,均来源于肠道蛔虫。自发现胆道蛔虫以来的资料记载,本病至少在我国肆虐了半个世纪,并成为原发性肝胆管结石的重要原因,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卫生条件的逐渐改善,胆道蛔虫病的发病率始呈明显的下降趋势。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病因
①蛔虫可做摇摆,迂曲,翻转,折返等运动,能在肠中游走;一般情况下蛔虫在肠内头向胃端,吸噬食物渣和肠液,蛔虫有喜碱厌酸的特性,低胃酸为蛔虫上行的诱因之一,有研究表明胆道蛔虫病人平均胃酸值低,儿童和孕妇发病率较高可能也与其低胃酸有关;
③蛔虫有钻孔习性,上行至十二指肠时,可通过十二指肠乳头Oddi括约肌进入胆道;
④全身或局部疾患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肠环境改变,如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及妊娠时,可增强蛔虫的活动性,促其上行;
⑤各种原因引起的Oddi括约肌病理或生理性松弛时,便于蛔虫钻入,如进食油腻食物后,手术刺激(胆囊切除术,Oddi括约肌切开取石术)后等;
⑥驱蛔虫药应用不当,如剂量不足可激惹蛔虫兴奋盲动,易于进入胆道。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症状
常见症状:胆道蛔虫症、胆囊壁纤维化、肺部感染、腹膜炎、腹痛、黄疸、蛔虫感染、肉芽肿
1.胆道蛔虫症以其典型的腹痛为特征突然发作的剑突下“钻顶样”剧烈绞痛,来去突然,间期如常(故被形容为:来似晴天霹雳,去时烟消云散),可伴呕吐蛔虫,症状严重而体征轻微,疾病早期一般不伴发热和黄疸。
2.肝蛔虫病往往出现在胆道蛔虫病疾风暴雨般的症状之后,与后者相比肝蛔虫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而多样化,主要表现为肝脓肿及其并发症(如:胆道出血,腹膜炎,脓胸及肺部感染等)症状与体征,肝蛔虫性肉芽肿可以并发胆道出血,而肝蛔虫引起慢性胆管炎和胆管周围炎时可出现肝区疼痛及黄疸,少数可引起蛔虫性肝硬化表现。
蛔虫进入胆道有时亦可退出,大多在下列情况时发生:
①虫体部分进入胆道,部分留于十二指肠,药物刺激或肠蠕动波推动可使其卷曲后拉退出胆道;
②Oddi括约肌松弛,十二指肠内压力低时,胆汁的排泌可将较小的蛔虫排出;
③胆道扩张时,蛔虫可自行运动排出;
④蛔虫死亡后随胆汁排出,蛔虫留在胆道内往往引起严重的症状。
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的治疗
西医治疗
药物治疗:
①33%硫酸镁溶液,10ml,3次/d,口服。
②乌梅丸,9g,2次/d。
③胆道驱蛔汤:乌梅12g,川椒9g,使君子肉15g,苦楝皮9g,木香9g,枳壳9g,延胡索12g,大黄9g(后下),每天1剂,分2次服。
④阿司匹林0.5g,食醋100~150m1,3次/d,加温水服。以上药物均有利胆消炎和排虫作用。驱除肠道蛔虫应在症状缓解期进行,应选用使虫体麻痹之药物如哌嗪(枸橼酸哌嗪)(驱蛔灵)、己二酸哌嗪、四咪唑(驱虫净)、噻嘧啶(驱虫灵,噻吩嘧啶)、噻嘧啶(抗虫灵)、阿苯达唑(肠虫清)等。不宜应用使虫体痉挛收缩的驱蛔药如山道年(驱蛔素)、驱虫丹(一粒丹)等。
解痉止痛:解除痉挛可应用抗胆碱能药物如阿托品肌内或皮下注射,成人每次0.5~1mg,儿童每次0.01~0.03mg/kg,也可用山莨菪碱(654-2)肌注或静脉滴注。单用解痉药物止痛效果欠佳时可加用镇痛药物,如盐酸哌替啶50~75mg肌注,必要时4~6h重复应用。
手术治疗:
胆道蛔虫病无并发症时可采用胆总管切开取虫及T管引流术,有条件时可行术中胆道造影以免多条蛔虫存在时漏取。术后置T管引流便于局部用药或冲洗,拔管前行造影检查如有残留蛔虫再经T管窦道用胆道镜取出。如胆囊内有蛔虫时往往需行胆囊切除术。术中如全身情况许可,均应行胆道大量盐水及抗菌药物冲洗,以排出虫卵、控制细菌感染。
近年来内镜技术发展很快,内镜外科已成为一门新的专业,对胆道蛔虫病,如蛔虫位于胆总管,可经纤维十二指肠镜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取虫,兼有检查目的,亦可局部冲洗和用药,较开腹手术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少。如蛔虫不完全进入胆总管或嵌顿在十二指肠乳头,可经纤维十二指肠镜置入圈套器将蛔虫体套住后取出。有并发症的胆道蛔虫病,可根据并发症的种类行相应的手术治疗,在此不再赘述。
其他特殊疗法:
营养支持、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与酸碱平衡失调:对胆道感染者,全身中毒症状严重,或腹痛、呕吐频繁,或出现其他并发症者,应予以禁食、输液、补充维生素,维持酸碱平衡。必要时给予高热量液体、新鲜冰冻血浆等。
中医治疗
内服方可选用以下两方:
1.乌梅,川楝子,使君子,槟榔,川花椒,黄芩,黄连,金钱草,水煎服。
2.川黄连,黄芩,乌梅,槟榔,五味子,水煎服。
内服汤药时,外用方如下:
生黄芩,槟榔,五味子,乌梅,共研细末,以醋调敷肚脐及其周围。(以上提供资料及其内容仅供参考,详细需要咨询医生。)
木木彡小编温馨提醒:胆道蛔虫病与肝蛔虫病的预防需要全社会动员做好管水、管粪等卫生防治工作,积极宣传;每个人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吃不洁之生菜果,防止病从口入。有肠道蛔虫症时,给予定期驱蛔治疗,如得了胆道蛔虫病,应遵医嘱彻底治疗,以免虫卵、虫体残骸在胆道内滞瘤导致胆结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