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届亚太肝病研究协会肝病大会日前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不少我国慢性乙肝患者因为经济原因选择低效或高耐药抗病毒治疗药物,从而容易产生耐药,影响治疗效果。
这份报告是基于在中国二线城市应用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实践研究结果,牵头该研究的北京友谊医院肝病研究中心主任贾继东介绍,乙肝治疗的目标是为了延缓肝病进展,从而减少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而最大限度抑制乙肝病毒复制,最大限度降低病毒耐药是实现这个目标的一个关键。我国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明确指出,如果条件允许,慢性乙肝患者应尽量在初治时选择强效低耐药抗病毒治疗药物。
然而此次研究发现,入组的3400多名慢性乙肝患者中,有超过20%的患者已经发展为肝硬化,有近五成的患者从价格的角度来选择抗病毒治疗药物,在初始治疗时使用的是低效或高耐药抗病毒治疗药物。
“对于初治患者,如果选用低效高耐药的治疗方案,阻止疾病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的效果会大打折扣。”贾继东呼吁,加强针对城市贫困和农村乙肝人群的医疗保障,同时希望医药企业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降低高效低耐药抗乙肝病毒药物的价格,让更多的患者能用得起高效的抗病毒治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