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医生实习日记:理解荒谬
看过太多影视作品的我们,总觉得精神病患者是危险的。其实不是这样的。而这样的误解也让大众对“精神病”这个词有更深的歧视。其实,对于大部分受被害妄想困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他们最倾向于伤害的人,是他们自己。
精神分裂症的复发和预防
抑郁症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是不陌生的一种精神疾病了。近年来,很多明星、艺人因抑郁症而辞世,令人感到无比的遗憾和惋惜。
专家介绍说,自杀行为发生是在瞬间,但其行为产生的基础往往是长期积累而成的。面对同样的挫折、困难,有人能应付自如,有人却走上自杀道路,这与个人的心理素质特别是挫折承受能力密切相关。
看过太多影视作品的我们,总觉得精神病患者是危险的。其实不是这样的。而这样的误解也让大众对“精神病”这个词有更深的歧视。其实,对于大部分受被害妄想困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他们最倾向于伤害的人,是他们自己。
自残/自伤行为在青少年中是非常常见的,并且具有一定的致残、致死性,有较大危害。国外研究显示,青少年的自伤行为报告率为3%~42%,我国在2011年的一项全国范围内的调查数据显示,30.0%的青少年在过去一年中发生过直接自伤行为。
从自杀念头到自杀行为是有一个转化过程的,这是在研究统计数据中常常能发现的一个事实。那么,作为一个热线的咨询员,亦或者是一个把挽救别人生命作为自己责任的善良人我们可以做什么呢?
当有人在网络上作出威胁生命的行为与言论时,往往会引来很多的围观,此时无论是欲自杀者还是围观者,可能都很容易陷入非理性情绪状态中。目睹或者围观者该怎么办?
研究对象取自某个心境障碍家族史研究中根据DSM-IV被诊断为抑郁症、I型双相障碍和II型双相障碍的18-70岁心境障碍患者群体,有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和药物诱发型情绪障碍病史的患者被排除在外。其中包括抑郁症患者296例,双相障碍患者365例和对照组315例。
研究者分析认为,首次性活动不能算作避孕药以外的自杀风险影响因素,因为50%的丹麦人表示自己在17岁前有过性经历,其中69%表示首次性交会使用避孕套,并且研究对象中部分人群服用该类药物是为了缓解痛经,治疗粉刺等。
一些研究发现,童年逆境(childhoodadversities,CAs)常可导致青少年期自杀事件的发生。这类最终可引发自杀的CAs事件主要有:父母离异、亲属去世、亲属存在物质滥用和犯罪情况、家境贫寒、居住地频繁迁移和父母有精神疾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