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Zhao等对HCcAg水平在监测急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自发清除或抗病毒治疗诱导清除中的临床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于7月11日在线发表于JournalofMedicalVirology杂志。
研究纳入2013年2月5日至2013年4月3日期间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的104名医源性HCV感染者。所有病例均被诊断为急性HCV感染,感染后90天内入组,随访持续12~16周。每月采集患者血样,检测HCVRNA和HCcAg水平。
从第16周开始,未出现自发清除的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化干扰素治疗,每月观察HCVRNA和HCcAg水平。随访时间为7.5(5.0~10.4)个月。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以确定HCVRNA和HCcAg之间的相关性。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基线HCVRNA和HCcAg水平与自发清除的关联。
结果,10名患者(9.62%)表现出自发清除,转换时间为57(14~143)天。在随访期间,每位患者(第6个月除外)的HCVRNA与HCcAg表达水平呈正相关,但HCVRNA和HCcAg水平与HCV感染自发清除无关。
研究者认为,HCcAg水平对于监测早期HCV感染的过程可能是有价值的,但不能预测HCV感染的自发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