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方舟健客 > 肝病频道 > 肝病科普 > 肝病危害 > 肝病中的肝脑相互作用“肝内胆汁淤积”

肝病中的肝脑相互作用“肝内胆汁淤积”

2018-09-10 来源:国际肝病  标签: 掌上医生 喝茶减肥 一天瘦一斤 安全减肥 cps联盟 美容护肤
摘要: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Cholestasis,IHC)是一组症候群,任何引起肝细胞和胆管细胞损害的因素均可导致IHC。研究显示,初次诊断的慢性肝病患者中高达35%出现IHC。

肝内胆汁淤积(IntrahepaticCholestasis,IHC)是一组症候群,任何引起肝细胞和胆管细胞损害的因素均可导致IHC。研究显示,初次诊断的慢性肝病患者中高达35%出现IHC。为帮助我国肝病领域医生规范诊断和治疗IHC,《国际肝病》特邀请该领域权威专家开启“肝内胆汁淤积云课堂”。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种治“病”不治“人”的医疗模式一向为人所诟病。在慢性肝病的管理中,大家有没有犯这样的错误呢?有没有在治疗肝脏疾病的同时,兼顾到患者其他方面的不适,例如来自“脑”的诉求?今天(7月18日)中午,第七期“云课堂”,许洁教授将帮助大家认识肝病患者“不舒服”的重要性和管理方法。

慢性肝病患者常常出现行为情绪症状:如疲劳、脑“雾”、社会退缩、睡眠差、情绪改变(抑郁焦虑)等。例如,抑郁在非酒精性肝病患者中的发病率约为25%、在丙型肝炎患者中约为30%,而在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患者中可高达65%。这些变化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且往往比疾病本身更令患者担心。这些“不适”同时也是导致慢性肝病的高间接费用和社会负担的主要推手。应将患者报告的结局改善、生活质量改善等看做重要的临床转归并予以重视。

那么,慢性肝病患者为什么会出现行为和情绪症状?治疗这些症状应该从哪里入手,肝脏还是脑?许洁教授将在接下来的演讲中解答这些问题。

概言之,在多种慢性疾病以及在实验性肝病模型中,TNF-α是症状发展(即,疲劳和抑郁)的重要驱动因子。在接受抗-TNFα治疗的慢性炎性疾病(炎性肠病、自身免疫性肝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往往能观察到症状改善。另外,影像学检查可以发现,慢性肝病患者的脑部结构和神经连接性发生了客观变化。这些机制的阐明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和治疗启示,例如腺苷蛋氨酸(SAMe)的应用。

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发现,SAMe可同时作用于肝脏和脑内,治疗肝病及肝病相关症状。一方面,动物实验发现,SAMe可阻断肝酶诱导的TNF-α释放进入循环,从而防止TNF-α影响脑功能,抑制症状发展。另一方面,腺苷蛋氨酸作为甲基供体:①在5-HT的生物合成中起重要作用,有助于维持脑内神经递质稳态;②使磷脂甲基化,改变脑神经元膜流动性,通过影响神经递质而改变神经传递;③使脑的DNA甲基化,改变对于调节神经传递和情绪有重要作用的蛋白质的转录。

临床研究证实,SAMe可减轻胆汁淤积患者的瘙痒、疲劳、不适感,还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肝脏生化指标。另外,有大量关于用SAMe治疗重度抑郁障碍(MDD)的研究和荟萃分析显示,SAMe能改善抑郁。SAMe也被加拿大情绪与焦虑治疗网络推荐用作MDD的辅助治疗。

专家介绍

许洁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感染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上海病毒学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传染与寄生虫分会委员、中华医学会上海肝病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科医师分会委员、主要从事感染性疾病的临床医疗和科研与教学工作。2002年以访问学者身份赴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从事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以及免疫机制的研究。2007年赴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病理与免疫实验系,从事感染性疾病的分子免疫学机制的研究。

专家介绍

洪晟镇(SungjinHong),韩国籍,主治医师。

工作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感染科,长期从事肝病专业。

获奖情况:

2013年10月获得EdelweissScholarship;

2014年4月获得AsianYoungEndoscopistAward;

2016年2月获得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演讲赛冠军。

看本篇文章的人在健客购买了以下产品 更多>
有健康问题?医生在线免费帮您解答!去提问>>
健客微信
健客药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