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和预防药物性肝损伤
大家都知道“是药三分毒”,药物既能治病,也能致病,药物发挥其主要作用的同时,往往会伴有副作用的发生,而肝脏是药物的“解毒工厂”,是药物代谢、转化和解毒的重要场所,很多药物在肝脏进行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一系列代谢反应,然后再排出体外,在这个过程中,药物本身或代谢产物有可能对肝脏造成损伤。在已上市的化学性或生物性药物中,有1100种以上的药物具有潜在的肝毒性,很多药物的赋形剂,还有中草药和保健药也有可能导致肝损伤。这中间既有处方药,也有非处方药;既可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人,也可发生在原来就有肝病的患者。
药物性肝损伤并不少见
通常认为药物性肝损伤是一种少见的疾病,实际上,药物性肝损伤并不少见,暴露于药物的人群肝损伤发生率为10-20例/10万。有报道显示,内科住院病人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率可达1%。在药物性损伤中,肝损伤的发生率为10%-15%,仅次于药物引起的皮肤黏膜损害和药物热。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药物性肝损伤病例是逐年增加的。我国的数据也显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例数也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这可能与大量新药研发并应用于临床有关,也是临床不合理、不规范用药的恶果。
中老年人和女性更应重视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可能受年龄和性别的影响。我们统计分析发现,近45%的药物性肝损伤发生在50-70岁的中老年。其原因可能是中老年人机体的代谢酶系统活性降低,肝肾功能也相对减退;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患各种疾病的几率也逐渐增大,接触药物的可能也相应增多,很多患者往往还需要使用多种药物。例如有的患者同时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骨关节病或皮肤病等多种疾病,可能分别在不同的专科就诊,每个专科开2-3种药,甚至更多,导致患者每次要同时吃数种药,甚至十几种药,增加了发生肝损伤的可能,也可因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而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
另外,我们的数据也显示,超过65%的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是女性。部分原因在于女性似乎对某些药物更易感,尤其是一些特异质性药物反应以女性居多;也可能是女性似乎比男性更关注自身健康,使用药物治疗的机会更多。当然,我们并不是反对关注自身健康,而是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关注,更加关注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过度依赖药物。
中草药也可能引起肝损伤
有些人有一种误解,认为西药的副作用大,而中草药非常安全,认为它们来自“天然”,来自动植物,是“绿色的”,并已被人类应用长达数世纪之久,而一些区域性的、具有民族传统的植物制品,长久以来就被用来增进人体健康。
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中草药并不是完全安全的,有些中药也是可以造成肝损伤的,有的地方甚至超过一半的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由中草药引起。这是由于许多群众对中草药过于迷信,未经医生指导,轻信所谓的“偏方”、“验方”,甚至无病滥用、超量服用,导致中草药成为我国部分地区药物性肝损伤的主要原因。
可引起肝损伤的中草药有很多种,单味的中药如:雷公藤、黄药子、何首乌、斑蝥、苍耳子等;一些壮骨、补肾、治疗白发或皮肤病的中成药也可能引起肝损伤。
但这也并不是说中草药就不能使用了,实际上,大多数的中草药都是安全的,很多治疗肝病的药物就是中成药或中草药的提取物。某些中药不能直接服用,必须通过正确的炮制方法解毒或减低其毒性,但一般大众不了解炮制的重要性,常常听信民间偏方直接购买生药服用(如使用何首乌乌发),却导致了急性肝损伤的发生。
因此,在使用中药时,一定要在中医大夫的指导下,针对主要病因,进行详细的辨证论治,并经“君臣佐使”、合理配方、个性化用药,最大程度减少副作用。如果同时使用多种中草药,要注意其成分是否有重复,同时使用是否有超量的风险。
非处方药也不能随意使用
非处方药般比较安全,可以不用医生的处方自己在药店买到。但也要注意,非处方药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用法来使用,不能随意加量或随意联用同类药。
比如,大家常用的一些感冒药,像感康、白加黑、泰诺、百服宁、快克、康必得等,它们主要成分里都有对乙酰氨基酚,而对乙酰氨基酚是美国引起药物性肝损伤最多见的一种药物。一般情况下,感冒药中的对乙酰氨基酚的含量是安全的,如果严格按照说明书的剂量来使用,一般不会造成肝损伤。但有的人在服用后,短期内觉得没达到效果,于是便私自加量,本来一次只能吃1片,他要吃2片,甚至3片;有的人缩短间隔时间,本来应该12小时吃1次,他急于求成,要缩短成8个小时或6个小时吃1次:有的人干脆将多种感冒药同时服用。这样都有可能导致对乙酰氨基酚超量而引起肝损伤。
所以,非处方药也不能随意使用,要认真阅读说明书,严格按说明书推荐的剂量和方法来使用。
药物性肝损伤也会慢性化
很多人认为药物性肝损伤只是一个急性过程,停药后肝功能便可很快恢复。实际上,相当一部分患者在起病6个月后,各项指标仍不能恢复到发病前的水平,这种情况就是发生了慢性化。其实,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并不少见,姜国的一项研究显示,慢性药物性肝损伤约占所有药物性肝损伤病例的18%。我们的研究也发现,17%的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可发生慢性化。
慢性药物性肝损伤往往表现为肝功能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或快速进展为肝纤维化或肝硬化,患者常常反复就医,辗转多家医院,严重影响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对这部分患者,要严密监测、定期复查,尽量避免使用可能导致肝损伤的药物,尤其是跟本人肝损伤可能相关的药物;同时,要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坚持保肝、降酶等治疗,对已有纤维化的患者,可酌情使用扶正化瘀胶囊、鳖甲软肝片等有明确抗肝纤维化作用的药物。
预防药物性肝损伤要从你我做起
那怎样才能预防药物性肝损伤呢?
(1)严格掌握药物的适应证,遵照医嘱服用,不可滥用;
(2)尽量避免使用有肝毒性的药物,对原有药物过敏史或肝功能不全的患者,用药更要谨慎,尽量精简用药数量,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严格掌握药物的剂量,要高度重视中草药引起的肝损伤;
(3)以前发生过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就诊时应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参考调整;
(4)必须使用有肝毒性的药物时,可从小剂量开始,短期或交替使用,必要时可同时服用保肝药,并密切监测肝功能情况;
(5)要注意避免促进或诱发药物性肝损伤的因素,如服药时饮酒等。如有不适,应及时就医,一旦怀疑与所用药物有关,应立即停用一切可疑的药物,防止疾病进一步加重。
预防药物性肝损伤,医务工作者责任重大
对医务工作者来说,在平常工作中要提高防范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意识。要贯彻少而精的合理用药原则,慎重使用和及时停用可能有肝毒性的药物。如果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出现肝损伤症状或肝功能检测异常,继续用药有可能加重肝损伤。所以,需要早期发现并及时停用可能致病的药物,阻断肝损伤的进一步发展,将发生重症肝损伤的风险降到最低。肝功能指标是临床监测药物肝毒性的重要方法,需要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酌情确定临床监测方案。
肝宝说:让我们携起手来,提高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合理、规范用药,预防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