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库大全   >  内科   >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别名:DIC

一、症状
1、出血:轻者可仅有少数皮肤出血点,重症者可见广泛的皮肤、粘膜瘀斑或血肿,典型的为皮肤大片瘀斑,内脏出血,创伤部位渗血不止。
2、血栓有关表现:
(1)皮肤血栓栓塞:最多见,指端、趾端、鼻尖、耳廓皮肤发绀,皮肤斑块状出血性坏死,干性坏死等。
(2)肾血栓形成:少尿、无尿、氮质血症等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最常见。
(3)肺血栓形成:呼吸困难、紫绀、咯血、严重者可发生急性肺功能衰竭。
(4)胃肠道血栓形成:胃肠道出血、恶心、呕吐与腹痛。
(5)脑血栓形成:烦燥、嗜睡、意识障碍、昏迷、惊厥、颅神经麻痹及肢体瘫痪。
3、休克:肢端发冷、青紫、少尿和血压下降。以血管内皮损伤引起的DIC较为多见。
4、溶血:因微血管病变,红细胞通过时遭受机械性损伤,变形破裂而发生溶血。临床上可有黄疽、贫血、血红蛋白。
5、原发病症状。
二、诊断
DIC的诊断基本上根据DIC的病因学、发病学和临床表现特点,通过确定引起DIC的原发病、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作综合分析,进行判断。总的来说, DIC的诊断有三原则:
(1)应有引起DIC的原发病;
(2)存在DIC的特征性临床症状和体征,如出血、循环功能障碍、某个或某些器官功能不全的症状或检查阳性结果;(3)实验室检查出、凝血指标的阳性结果,最基本的是血小板明显减少,Fbg明显减少(过度代偿型除外),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明显延长,凝血时间延长,3P试验阳性和血凝块溶解时间缩短等。如检查结果出现矛盾,需要增加更具特异性的指标。例如,可定量测定血浆β血小板球蛋白(β-thromboglobulin,βTG)和血小板第4因子(Platelet factor4,PF4)的浓度以了解体内血小板的活化程度;测定血浆凝血酶-ATⅢ复合物(thrombin-anfithmmbin Ⅲ complex,TAT):以于解血液中凝血酶生成的动态变化;测定血浆血浆D-聚体或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α2- antiplasmin complex,PAP)含量以了解是否存在继发性纤溶及估计继发性纤溶的程度等。 在诊断DIC时,实验室诊断十分重要。由于DIC病因复杂,影响因素众多,发病不同阶段凝血、抗凝和纤溶系统各种指标的变化多样化,故对DIC的实验室诊断标准,各国、各地区有一定差别,但大多是以Colman早期所订标准为基础的。Colman的诊断标准是: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PT延长,Fbg低于 2g/L。如果这三项中只有两项符合,必须补做一项纤溶指标。例如3P试验是否阳性,凝血酶时间(TT)是否延长达3sec以上,或血浆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是否缩短(<70rain)。

 

本症应与以下疾病鉴别诊断:
1、重症肝病:因有多发性出血、黄疸、意识障碍、肾功能衰竭、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下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易与DIC混淆。但肝病无血栓表现,3P试验阴性,FDP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正常。
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本病是在毛细血管广泛形成微血栓:具有微血管病性溶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肾脏及神经系统损害,极似DIC。但本病具有特征性透明血栓,血栓中无红、白细胞,不涉及消耗性凝血,故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一般正常,有时亦可异常,病理活检可以确诊。
3、原发性纤溶亢进:本病极罕见。链激酶和尿激酶治疗是典型实例。本病和DIC极难鉴别,因为
① 两者可由同一病因同时诱发;
② 两者均有纤溶特点:出血,FDP升高。两者区别主要是纤溶部位,DIC继发纤溶是对血栓形成生理性反应,典型部位局限于微循环;原发纤溶是在大血管,内皮细胞释放致活因子

 

推荐药店

同仁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找问答

暂无相关问答!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找药品

暂无相关药品!

用药指南

暂无相关用药指导!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找医生

更多 >
  • 卓家才 卓家才 主任医师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
    血液科
  • 高松 高松 副主任医师
    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
    血液科
  • 徐蕴华 徐蕴华 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妇产科
  • 郑冬 郑冬 副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血液科
  • 熊丽 熊丽 主任医师
    武汉市武昌医院
    妇产科
  • 王秀芬 王秀芬 主任医师
    青岛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
    妇产科
  • 王秀芬 王秀芬 副主任医师
    青岛开发区第一人民医院
    妇产科
  • 李 静 李 静 副主任医师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血液科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找医院

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