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库大全   >  小儿科   >  小儿血管性血友病

小儿血管性血友病别名:小儿冯·威利布兰德病

小儿血管性血友病

(一)发病原因
血管性血友病是一种因von Willebrand因子(vWF)质或量的异常而导致的出血性疾病。目前普遍认为本病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出血性疾病。
(二)发病机制
vWF是一种多聚体糖蛋白,基因位于12号染色体短臂上,长180kb。它由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合成,储存在内皮细胞的Weibel-Palade小体和血小板α颗粒中。内皮细胞合成的vWF大部分以持续性方式分泌,vWF分子多为二聚体和小的多聚体,可能是因子Ⅷ的载体。另一种受理化因素(如凝血酶、组胺、纤维蛋白等)调节分泌的vWF主要是大的多聚体,与基质有强的结合能力,在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内皮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浆中因子Ⅶ和vWF以非共价键的形式相互结合形成复合物。vWF作为因子Ⅷ的载体,使其结构保持稳定,与vWF结合的因子Ⅷ也易与其他因子相互作用加速凝血酶的形成。vWF减少时,因子Ⅷ的降解加快,Ⅷ∶C活性受到影响。在血管壁剪切力较高的小动脉,血小板黏附于损伤的内皮细胞下组织要依赖vWF的存在,vWF起着连接血小板膜表面和内皮下结缔组织的作用。vWF水平减低或功能异常时,血小板不能黏附于受损的血管壁,导致出血症状。 vWD各型发病机制不同:1型是vWF基因发生错义突变、无义突变,引起vWF蛋白水平下降。2A型是vWF分子上28外显子发生错义突变。2B型因vWF分子上与GPIb结合的位点发生错义突变,vWF大多聚体与之结合增强,在血浆中易被清除。3型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患者异常的vWF基因来自于父母双方,突变方式为无义突变、基因缺失或mRNA表达缺陷。血浆及血小板中很少或几乎没有vWF蛋白。

 

推荐药店

同仁堂

小儿血管性血友病找问答

暂无相关问答!

小儿血管性血友病找药品

暂无相关药品!

用药指南

暂无相关用药指导!

小儿血管性血友病找医生

更多 >
  • 孟焕新 孟焕新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
    口腔科
  • 廖清奎 廖清奎 主任医师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血液科
  • 张熔 张熔 副主任医师
    四川省人民医院
    小儿科
  • 陈澄 陈澄 主任医师
    福建省立医院
    小儿科
  • 顾人民 顾人民 副主任医师
    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小儿科
  • 徐咏梅 徐咏梅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
    小儿科
  • 吕卫华 吕卫华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常熟市第二人民医院
    小儿科
  • 李爱敏 李爱敏 主任医师
    烟台毓璜顶医院
    小儿科

小儿血管性血友病找医院

更多 >

相关药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