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库大全   >  内科   >  食管异位组织

食管异位组织别名:迷芽瘤

食管异位组织

(一)发病原因
食管与气管均由胚胎前肠发育而来,在胚胎第3周时二者为一共同管形器官,至第6周气管与食管分离过程中,食管壁内迷入气管软骨,食管壁内含有黏液腺体,多发生于食管下段。
(二)发病机制
食管与气管均由胚胎前肠发育而来,在胚胎第3周时二者为一共同管形器官,至第6周气管与食管分离过程中,食管壁内迷入气管软骨,食管壁内含有黏液腺体,多发生于食管下段。贺延儒报道了16例食管内气管软骨迷入所致的小儿食管良性狭窄,其中12例狭窄段位于食管下段,4例位于中段。狭窄段长约2cm,近端食管明显扩张,末端突然变窄,称“鼠尾征”。少数中段狭窄的病例,狭窄段与贲门间还可见一小囊袋状存钡区(该段为正常食管)颇像“钟摆”,称为“钟摆征”。王鸿学(1987)、尹兴家(1988)分别报道了1例和2例气管软骨迷路致食管良性狭窄。1例生后即吐乳14个月的男性患儿,尤以近半年加重明显,伴呛咳、发绀,并反复发作吸入性肺炎。钡剂在贲门上3.0cm处滞留,近端食管扩张(直径5cm),圆锥形狭窄处有锯齿状充盈缺损,阿托品治疗无效。术中见食管裂孔缺损,食管与胸主动脉同由膈肌的主动脉裂孔通过下行,食管下段近贲门处僵直,贲门上1cm处食管肥厚,管壁厚约0.5cm,有5个半环状气管软骨箝统于食管壁内,食管内径2mm。病理证实为先天性食管壁内气管迷路致食管下段良性狭窄。锯齿形充盈缺损和阿托品作用的动态观察,有助于与贲门痉挛鉴别。
汪成宝(1987)报道1例食管下段异位支气管组织。2.5岁男性患儿生后2个月起常吐乳,伴呛咳,症状逐渐加重,药物治疗无效。X线示食管下段长达5.0cm狭窄,宽0.3cm。切除狭窄部食管,病理证实食管下段异位支气管组织。

 

推荐药店

同仁堂

食管异位组织找问答

暂无相关问答!

食管异位组织找药品

暂无相关药品!

用药指南

暂无相关用药指导!

食管异位组织找医生

更多 >
  • 黄克武 黄克武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
    呼吸内科
  • 龚太乾 龚太乾 副主任医师
    重庆大坪医院
    胸外科
  • 彭传亮 彭传亮 副主任医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
    胸外科
  • 吴立平 吴立平 副主任医师
    潍坊市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
  • 赵清齐 赵清齐 主任医师
    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
    重症监护室
  • 李俊 李俊 主任医师
    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
    消化内科
  • 张志红 张志红 副主任医师
    鞍钢铁西医院
    心胸外科
  • 钟蔚 钟蔚 主任医师
    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

食管异位组织找医院

更多 >

相关药品推荐